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艺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如何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新华村白族银器技艺在旅游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和资本化运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为当下民族技艺传承与发展探索模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既有传承模式保守、封闭、低效,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意向浅淡三大现实困境。现代学徒制能够以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物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以心理认同的构建激活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以规范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艺传承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三大困境的突围。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还需要防范传承过程过度工具化导致民族技艺文化内涵的旁落、对传承人的专有技术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依托规范文本及信息技术推进技艺传承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原有技艺中融合现代元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文化,使得古筝演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现代古筝的演奏技艺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艺徒制度是古代官府手工业技术传承的主要模式。其以工商食官为总体制度背景,因官业办学而与官府手工业盛衰相伴。自西周,艺徒制度的工师选择、立样程准、严格学程、令丞试工等技术传承环节逐步成熟。其技术官守、法式授艺、因能分任、技艺压抑的内在特征彰显出存在合理性与冲突并存。时代变迁,但仍有极具价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良才  李亚平  张焱  郑晶 《教师》2012,(23):39-41
学徒制是一种以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一门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艺的培训方式。本文简述了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沿革过程,分析了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对学徒制技艺传承模式在当代手工艺行业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阐述了其四个基本特点,着重论述了当代手工艺学徒制传承模式对促进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诠释了技能型社会下传统技艺传承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传统技艺传承中需求侧及供给侧面临的困境,指出封闭性传习模式限制了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空间、守旧的机制束缚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借鉴苏绣技艺传承在传衍机制、保护机制、研习机制及集成推广机制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促进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建立立体化传统技艺传承制度、推进传统技艺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家传世学、作坊式学徒制的历史形态中保持渐进的、相对独立的传承和发展。但与现代科技相遇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遭遇传承的危机。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一般手工技艺、现代职业技能都存在区别,在培养目标、技能类型、培养形式等方面明确特殊指向的"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模式。民族职教的"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保持活态化、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技艺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技艺,技艺则是一种文化。技艺文化育人作为一个当代职业教育命题,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深层结构,即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特殊关系;同时,它还是技艺传承的一种当代范式,即通过学校来传承传统技艺成为可能。技艺文化育人需要探寻有效的路径,如技艺精英充实教师队伍,技艺研修成为课程设置,技艺作品融入人文景观,技艺精神提升学生境界等。技艺文化育人并不是对前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简单回归,相反它是对立德树人的一种特殊探索和主动回应。  相似文献   

12.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13.
安徽淮河柳编作为富有盛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编织材料和编织技艺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其技艺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均遇到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追溯历史沿革,比较古今工艺技法,分析现代产业产生的原因及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朱辉球创新构建了传承千年民族技艺的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景德镇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他率先提出陶瓷"工"与"艺"结合传承理念,致力于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培养陶瓷艺术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5.
张晶 《职教通讯》2012,(28):54-56
师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形式,我国工厂师徒制在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也不断发生着嬗变。我国工厂师徒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尽管在一段时期因其成为一种劳动用工制度而出现一定的弊端,但是作为一种技艺传授方式,师徒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应充分发挥师徒制技艺传授的优越性,不断地促进技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相似文献   

17.
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戏曲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就黄梅戏而言,其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师徒授艺到科班剧社传习,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传承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规模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性,其教育发展态势呈现出由单纯的技艺传授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由台前到幕后,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三种主要转变。正确认识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科学把握地方戏曲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时代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或进一步完善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川西汉族挑花技艺是传统挑花技艺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川西汉族挑花技艺出现的新变化,并对如何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和设计手段对这项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学徒制技艺传承模式在当代手工艺行业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了其特点及其对促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