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新建社区新体育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了“新建社区新体育”的构想,力求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来实现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配备体育指导员,进行宣传发动,组建体育俱乐部等方法来加强新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为新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营造新区体育人文环境,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社区体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体育的社会化与活动的地缘性是社区体育的本质特征,社区体育的研究包括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分析了自组织理论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应用情况,虽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但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上,我国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强政府”他组织形式,忽视“自下而上”的“强社会”自组织形式,且对如何有效推动社区体育自组织建设的理论研究匮乏。因此,本文以长株潭新城市群建设的契机,分析了我们体育发展新时期下,长株潭社区体育自组织形式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天津高校与社区体育联网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高校体育资源较为充裕,但都没有实行对社区的开放,当前社区体育在组织形式及体系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利于社区体育发展的弊端。章阐述了“联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计并构建了高校与社区体育联网工程体系的结构。为了更好地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提出了加强“联网”与“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建立“联网”与“资源共享”的规范和制度,组建“联网”与“资源共享”协调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论述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内在联系及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的优势,提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具有必要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走“双向参与”之路有一举两得之效。  相似文献   

5.
彭珍  李雷 《成才之路》2011,(4):14-14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在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等视角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并针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全民健身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体育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构建终身体育和体育社会化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面临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作深入的社会学分析。研究认为,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口结构变化大;社区体育意识、管理存在不足。从注重冬群体育、加快构建社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徽省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现状的调研,结果表明安徽省现有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和商业性体育组织并存,但适合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区体育组织还尚未成熟。提出了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的建立应在合理界定小城镇社区规模和范围的基础上,明细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职能,大力培养小城镇社区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以系统“结构一功能”论的观点构建了德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三级架构模式,并对各模块的具体功能、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整合效应进行了探索,专家调查表明:构建的三级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对德州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共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法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服务网络系统和规范社区体育管理保障制度两个大的方面对九江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在“3+1”战略下适合九江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健康发展的科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刍议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体育是体育的一种新的构成形式,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社区体育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应尊重科学,因地制宜,联合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使社区体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并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  相似文献   

13.
日本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本,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已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入了社会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日本的社区体育,找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契合点,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育和社会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需要提升。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提高素质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提高的途径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探索教育改革路子,使办学方向更准确地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课题组对泉州11个市、县、区的体育状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泉州师院应加快本科体育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泉州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营销管理人员的培养,促进泉州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健美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克  杨刚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4):24-25,110
健美操不仅具有体育的属性,而且也具有艺术属性,更有与时俱进的社会开放性和人文性,它是大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之一。面对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如何体现健美操教学中的丰富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是健美操教学的热点和难点。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解决了传统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从而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影响着环境,环境制约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形式在国家和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有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环境教育,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向着无污染、和平、公正、科学的时代迈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举办奥运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哲学与教育学层面探讨了开展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依据,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来源,认为教师的个人特质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与教育环境因素作为外部因素也对教师职业认同产生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体育教育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与高校教育的发展相适宜,进行同步改革,才能适应时代要求.针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课程改革作为重点,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E) system is a consequential social determinant of pediatric health and well-being. Granting selective achievements, sub-optimal PE outcomes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s well as teachers necessitate improvement models and redesign initiatives. This agenda depends on knowledge about the malleabl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the PE system, particularly social-institutional reproduction dynamics,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nd their corollaries lend structure to discipline-specif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endas. Pediatric researchers from Kines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are essential contributors, particularly as social-ecological models gain traction, physical activity discourses replace PE’s, and interest resides in whether and how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extends beyond schools and stretches into adulth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