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漪 《职教论坛》2020,(3):56-61,68
高职教育类型化探索经历了以“实业学堂”建立为标志的萌芽期,以“高校扩招”为标志的摸索期,以“示范校”建设为标志的定向期,以“优质校”建设为标志的形塑期,以“双高计划”出台为标志的深化期五个阶段。“双高计划”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高职教育类型化探索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找到了类型化探索的关键抓手和重要保障支撑。“双高计划”正式开启高职教育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在大变革时代高职教育应依然坚持自身类型教育的定位,以类型化标准建设为基础、类型化制度构建为抓手、类型化平台搭建为载体、类型化队伍打造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聚集优质资源,争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2.
从2000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至今已经有5年的历史了。每年以20%几甚至30%的速度在扩招。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大关。这种扩招政策的出台是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如果是弊大于利,那么这个政策是否应该终结呢?本文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以及分析“扩招”政策的最终走向。  相似文献   

3.
我的困惑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在高校执教近20年的老教师,面对近年我国一些人提出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口号,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校大扩招,并为此大量批办高职院校的情势,感到十分忧虑与困惑。大扩招也好,大办高职院校也好,其主观愿望有积极的一面,却又夹杂着一些不应该夹杂的因素。高校应该扩招,但必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量力逐步进行,当前这样跳跃式大扩招我以为不妥;必须发展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增加高职院校,但一定要讲科学,按教育规律办事,这两年一哄而上大量批办高职院校我觉得是一种政策偏差。  相似文献   

4.
面对扩招的众多非传统生源,国家政策给出了宏观上的指导性意见,站在微观角度,高职院校可从“针对性开拓生源招生与宣传渠道,抢占非传统生源蓝海”,”单招单考+申请制+企业家推荐制”别具一格招生源,“宽进严出”保质量,顺应政策配专业指标,积极探索与实施“一校多制”的多元教育模式等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开发城市职业教育新生源 近几年来,我市普通高中每年以220%的速度扩招,中职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为此,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高职对中职的对口招生、中职毕业生免试推优升入高职校和成人高校、扩大五年制和"3 2"形式高职招生等,对于缓解中职招生滑坡起到较大作用.但随着招生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城市学生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2019年的高职大规模扩招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历史性大事件,具有服务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是实现“稳就业”和全面提升劳动力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扩招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然会引发高职教育大变革,促进高职教育类型特点进一步彰显,倒逼高职院校正视自年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研究、“三教”改革以及“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尽快出台改革措施,以应对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升格热"背后的政策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透过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财政拨款、招生与学费、高职扩招等政策,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升格热”的背后,政府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要退此“热”,仅靠政府行政命令“封堵”是不行的,关键是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着重“导”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各高校也全面拉开了人才引进的战略。在证明了知识分子地位的明显改观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人才引进政策草率出台,缺乏群众基础和可适用性。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大部分高校倍感师资严重不足,由于对师资的学历与职称的硬性规定,学校不得不打起“外引”的主意。因此部分学校在出台人才政策方面就显得迫不及待。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不遵循预设的程序,要不校领导闭门造车,要不由人事处起草一个文件或照搬他校“良方”,不能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征求学校的主人———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文件通过后,更无“批准”与“…  相似文献   

9.
就业乃民生之本。2003年,当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首批毕业生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原已十分激烈的“饭碗”之争更趋火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大小媒体等均使出浑身解数,或分析形势,或出台政策,积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实施百万扩招计划.百万扩招计划是高职教育从结构嵌入向关系嵌入转变的重要举措.分析高职百万扩招计划的现实背景、政策意义及困难和挑战,提出实行多元招生、加大筹资力度、实行松进紧出制度、改讲授式为实操式、实行柔性管理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职教信息     
上海市政府将对发展高职教育出台若干扶植政策:一.凡是使用高职指导性招生计划的院校,可以按照民办高校的机制运行.二.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成高职校后,可享受“不改校名、不断经费、按民办高校机制运行”的优惠政策.三、高职当前以三年制为主,并逐步试点与本科层次衔接.四、高职既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又可根据专业对口原则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五、高职的入学考试形式将沿习今年的“3+1”和“3+2”的形式.六、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层次学生等同.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覆盖面,通过职业教育大扩招政策红利的杠杆作用,面向贫困群体开展精准培养和精准帮扶,促进扶贫对象在技能技术、精神、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快速提升,实现贫困群体的“精准就业”和“精准脱贫”。新时代高职院校的百万大扩招是我国精准扶贫补短板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为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高职百万扩招带来招生规模、数量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质量难提升的困惑,本文在调查扩招生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学质量的思考,阐述了基于PDCA理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的必要性,通过PDCA理论的运用,初步形成“多主体、分层次、全过程、多方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年国家政策力推教育优先发展,要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厂中校”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分析“厂中校”模式,总结在“厂中校”实践中获得的启示,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厂中校”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的方向持续前进,参照国际经验,在普通高校教育机会供给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高等职业学校应承担主要的扩招计划。我国高校扩招的着重点之一就是高职教育。无疑这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校扩招严重背离了其方向,以至于普通高校“人满为患”,而高职院校却“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一问题仅从考生“录取不报到”现象就可窥全豹:安徽省于2000年春季招生中实行了“扎紧口袋”的政策,即“录取不报到”的考生,会受到“一年之内禁止报名”的惩罚,然而仅过一年,一度扎紧的口袋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 1 999年高校扩招为案例 ,对扩招政策的决策背景、预期影响 ,特别是过渡期教育决策特点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 ,促使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 ,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从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预期影响分析 ,扩招决策是一项涉及全局利益而作出的困境决策。由扩招政策显现的过渡期教育决策的特点及其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反映了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改革走向的复杂性。我国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 ,突出体现了教育决策在过渡期的制度化环境中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7.
国家扩招政策发布后,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招生”“谁来教”“怎么教”和“教什么”人才培养系统性的新挑战,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扩招基调,如何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多元化分类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院校探索的主要方向。以相关政府、园区、院校和企业为多种生态要素的宁波区域电商产教融合综合体,通过教育资源聚集、体制机制创新和教学形态改革进行了尝试,为高职社招联盟化、社会化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社会人员选择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适合社招人员的育训机制,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和职业竞争力。文章在高职扩招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社招生的特征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顾问+班主任”模式的学生管理、建立优质师资队伍等有效的社招人员育训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重要的教育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多源流理论常用于透视政策制定的过程,对政策何以出台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以此分析发现:问题源流立足于育人的困境如何破解,政策源流汇聚了多方共议的最终结果,党的执政理念转变与公众对教育的追求与期望则形成了持续催化与渗透的政治源流,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教育减负政策的持续推进、政策共同体的积极倡导以及借鉴国外成熟的协同育人经验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三大源流实现汇合,合力促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的出台。未来应充分凝聚三大源流的力量,持续完善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