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索 《考试》1999,(10)
一、首先,要从宏观角度、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认识1.“一个形态”: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两大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3.“两大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七十年。 党在七十年的奋斗中,面临着两大崇高而艰巨的任务:一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民主革命;二是在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源相对短缺、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并自觉地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探索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3.
<正>张皓: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治演变的历史轨迹,可以从各个方面与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讨论四个问题。一、在派系权力之争下,国民党三次丧失历史性机遇曾凡云:人们常说,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老师如何看此问题?三次巨变与国民党政治演变有何关系?张皓: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为完成这两大任务,20世纪的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锻造了…  相似文献   

5.
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创造的辉煌,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成功地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两大基本问题,已经实现了和正在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两次大跨越,这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真理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树立起了两座里程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是我们理想信念的价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重量级的严重曲折的历史性考验,挫折的深刻教训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理论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着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指出:“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周恩来同志在王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以后,四个现代化就成…  相似文献   

7.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层次和内涵。围绕着“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集中研讨。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撰写的《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一文认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心理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化、运用和执行的实践活动,这两个活动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同一进程中,在内容和时空上是同质的,由此构成了耦合互动关系。制度自信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广泛共识、提供精神动力、提供智慧和方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的提升和优越性的彰显,从而进一步坚定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课程名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应章节:第三专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点题入题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家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明显的特点就在于由少数人享有的民主发展为…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蕴含“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塑造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影响亿万中国人民生活的“两会”——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高度关注“两会”精神,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层次、多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明确《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是2005年高考政治复习必须把握的核心内容。【考点指导】1.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表的提案和会议的决定都突出为了人民这条主…  相似文献   

12.
<正> 十四大报告明确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总结了我国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十四年来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我们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因为: 第一,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1956年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后,确立了我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四章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近百年的斗争中,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制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反帝反封建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二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四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形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深入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特别是深入理解关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对新形势下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坚持党的宗旨有重要意义。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当代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是指大陆范围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提高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三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认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从体制和制度上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政治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四是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强民富,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17.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的"跨越峡谷"理论第一次指明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指引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市场经济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发展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中国实现第二步目标,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前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中所写的三个“面向”之间,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正为之奋斗的伟大的历史任务,而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带世界性的概念。如果世界上没有不少比中国发达得多的国家,我们就不会提出现代化的口号。同时现代化的实现一定要面向世界,依靠积极并善于吸取世界范围内创造出来的丰富而优秀的文化。在半年前召开的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个决定之后,人们也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掌握主要在发达国家中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  相似文献   

19.
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相关的三个概念,现将它们比较如下:一、四个概念的区别1.人民: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现阶段,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  相似文献   

20.
殖民主义对殖民地有两重作用 ,即破坏性作用和某种程度的建设性作用 ,而主要的、根本的是破坏性作用。殖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入侵是中国经济不能发展 ,政治不能进步的总根源。殖民主义不能把中国带入近代化。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 ,即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任务的完成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