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重视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富有悠久的礼仪传统,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不注重礼仪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荀子也曾提出: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前人对礼仪的重要性从个人、…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学问 ,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结晶 ,又是教化人的武器。应深刻认识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一切措施 ,大力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自由精神与大学教育--谈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大学?大学之为大学,全在于一个“大”字。所谓“大”,不仅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指心灵自由的无限性,即那种“至大无边”的生命自由状态。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重镇,其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使人类文明成果能够世代相传,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在人类文明的大厦上不断添砖加瓦,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从大学教育的主流上看,世界现代大学都将知识创造与承传当作中心使命。但是,知识的创造并不是简单知识累积,不是以往知识的会合相加,而是知识的革命和进步。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心灵问题。知识的创造来自学术…  相似文献   

4.
李家成 《中国德育》2014,(19):58-59
正2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笔者当时边读边想:改得真像国外的学校啊!9月2日,《光明日报》又刊发了黄全愈的《从走课制里"走"出什么?》一文。作为海外华人学者,黄教授"惊讶"于中国无"走课"概念而只有"走班"概念,认为:"所谓‘走班’还是跳不出传统‘班级’的概念。其实,要走的是‘课’,要跳出的是‘班’。"他看重的美国的模式是怎样的呢?"一下课,学生们匆匆忙忙赶到  相似文献   

5.
一家电视台举办了一次竞赛,其中有一道所谓的最高分值题。主持人大声宣读:“一条蜈蚣有多少条腿,10对?12对?14对?还是,16对?”你能说,这种考题考了哪类“知识”?这种考题又有多少“学问”?曾经有人想考爱因斯坦,便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告诉他:“我永远不会去记我在任何一本手册中都可能读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应该用头脑来想象和思考更重要的东西。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推动世界进步,并且还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他认为,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如何把…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为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创造和发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7.
法学是什么?我们不妨先从人们对法学的印象谈起。有人认为,法学是高深莫测的。自人类文明早期,法律、法学往往以某种形式植根于宗教,并大多诉诸神灵来维持其功效。但随着文明的进步,法律不再是神奇的造物,法学也从天堂降到人间,从云端降至大地。作为学问,法学是博大精深的,因为它要汇集人类智慧的成果,要凝聚人类思想的精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二者的结合是创造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培养创新人才要文理并举,要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和艺术的研究领域虽然在起源上不同,但两者却密切相关。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着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各种艺术作品的风格;艺术的形象思维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迪;而作为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重要自然学科——化学,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是艺术创作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真谛。陶行知在《每天四问》这篇讲话中要求学生每天都要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是对"教人求真、学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为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创造和发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水平迈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变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给"创造者"-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其创造的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我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人生     
叶圣陶 《快乐阅读》2013,(11):78-79
在讨论教育与人生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教育是"成熟的人对未成熟的人,以一定的目的方法使能自觉"。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说不对,但总有些空泛。又如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舒新城所谓"教育是启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造互助的社会;其方法在利用社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在世就几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如何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尽可能做好?或者说,决定人生高度与事业境界的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技术"。各行各业都强调"技",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饭碗,所谓"一技走天下"。一个工人,如果他的技术比别人精湛,他就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5.
1928年,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了衡量历史学进步与否的标准。他说:(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三)凡一种学  相似文献   

16.
考场作文贵在出新,出新的关键还是选材。作文选材怎样才能出奇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呢?一、选材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要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寻幽探微,巧出新意,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怎样做到"新"呢?⒈"新"在独具慧眼。如要写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可能把选材视角仅仅盯在自然界中的秋天如何醉人。如果将秋天里发生的某一个小故事写得动人,那么"秋天"的含义不就延伸了吗?比如十月的某一天,全村干群要召开换届选举大会。  相似文献   

17.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小学数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也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占一个人的整个知识总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毕竟是基础学科,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相似文献   

19.
学问     
一个既没有学问又不谦虚的博士在饭桌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他走后,一个崇拜他的人问另一位同伴:“难道你不认为这位博士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吗?”同伴说:“在我看来,他可能有些学问,但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学问的人会大叫大嚷。”学问  相似文献   

20.
一线心声     
秦越霞 《广西教育》2013,(24):66-66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并将这四项"进步"作为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教师应该每天审视和鞭策自己,不懈怠,多努力!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