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教育者去开发和设计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纵观课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在适应和改造之间摇摆不定:当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课程倾向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适应社会的一面;当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革时期,课程往往被革命者用来作为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表现出改造社会的一面。课程究竟是应该适应社会,还是改造社会?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适应论者因强调社会的稳定而主张课程应忠实于既定的社会秩序,改造论者因强调社会的变革而主张课程应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我们比较倾向于改造论者的主张,于本文提出一个较为激进的观点:课程应当以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教育去开发和设计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纵观课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处理两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在适应和改造之间摇摆不定:当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课程倾向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适应社会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张扬个性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然而当不同的"个性"越来越表现出"不和谐"的一面时,人们开始体悟到人与他人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教育所追求的"主体性"逐渐转向"主体间性",表现在课程领域,如课程综合化趋势.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共同合作,并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往.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吗?”他们不知道学校办的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与社会条件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当惯习处于其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时,趋向于再生产出原来的结构,行动者能很好地适应其场域;但若惯习作用的社会条件与其产生时的社会条件不相符时,惯习的滞后性问题会引发行动者的不适,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辽宁教育》2013,(3X):34-34
<正>网友:《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提出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呢?专家(方铭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特别  相似文献   

7.
要判明今日中国教育与社会之间当处于什么关系状态,是适应还是超越?怎样适应与超越?这要从分析今日中国社会的特征和教育的特征入手。今日的中国正处于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起步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使国家逐步富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  相似文献   

8.
<正>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如何在学科德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呢?一、站稳课堂,用好教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肥沃土壤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价,作为项目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项目课程的教与学提供着反馈性信息、指导性方向和建设性意见。随着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逐步推演,我们发现,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仍然处于模糊状态,亟待澄清。从实践角度出发,以下三个问题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项目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主要评什么?如何在项目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保证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一、评什么:基于目标的评价内容阐述评价内容是评价活动所指向的被评价者的表现领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与文化脱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则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伴随着变迁的物质文化而发生的变迁的附属部分的文化是适应文化.精神文明是适应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社会中的精神文明一旦出现文化脱节,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历史证明了这个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基础教育课程功能可以分解为普及与选拔、个体与社会、适应与超越三重基本矛盾性结构。当下,这三重功能结构和功能关系处于错位、扭曲和失谐的状态。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目标,必须重新调整课程功能的关系和定位。这种课程功能的关系和定位可以表述为:以普及功能为主,兼顾选拔功能;以个体功能为本体,以社会功能为拓展,立足适应功能,开发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教育系统中子系统的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成人教育课程与社会各子系统息息相关。本文就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相关因素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使成人教育不被社会所排斥和淘汰。  相似文献   

13.
《华章》2006,(8)
正如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开发课程资源”确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学校校长和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课程资源对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如何处理学校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关系?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这些问题在热火朝天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当下,应给予认真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双基训练更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表观出众多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双基的:双基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强调学生双基与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之间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很多相对应的关键词,比如教材与课程、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预设与生成等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几对关键词的关系,对于更加理性地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这几对关键词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一、教材与课程:依托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具有课程意识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什么是课程意识呢?简单地讲,就是教什么的意思,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教学中既要关注“怎么教”,也要重视“教什么”。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与…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现实践活动在本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两个方面的进步。在实践中,人类每取得一个胜利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科学地把握代价这一范畴,在实践中妥善地处理代价的问题,给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品德与社会和思想政治两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体现出学科特质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门课程在现实中也面临着困境,不仅表现在学科知识被动获取与道德能力主动增强之间的错位上,而且表现在思想品德作为课程体系的知识化表达与作为学校德育的品牌化建设之间的异轨上。  相似文献   

19.
当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单一的活动时,当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内容拓展时,当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综合性学习到底为谁而在? 因为长期沿袭分科教学的传统而不知其弊,有识之士的提醒让人恍然大悟, 继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在教育界广泛活跃。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内在的使命是敏感的。然而在拍手称快之时,我们除了迅速跟进,除了埋头苦干,是不是还需要做一做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一个好的课程思想要变成名副其实的教学实践,教材编写人员的解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最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理解与思考,在于实践中的审视、辨析、研究乃至批判和质疑。没有这个艰苦磨合的过程,就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它的精髓,也就不可能运用得游刃有余。基于此,我们特别组织系列文章来引发教师对课程综合性及其教学问题的探讨。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选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话端,并关注这样一些问题:1.综合性学习是否必须跨学科、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综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2.在与其他内容的交叉与联系中,如何守住自己的田园?3.怎样处理与其他相关课程在课程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刊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开发,丰富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内容,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结构,是浙江省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设选修课程的亮点内容。它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帮助处于认识自我关键期的高中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术,提早适应社会和大学专业学习,改变高中生"只埋头苦读,无专业规划"的现状。"案例式"课程开发是指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