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少奇同志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管呢?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要管;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都要放心让孩子去做。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体会的。起初,我们因管理不到位,孩子不到3岁时便形成了娇骄、玩顽的脾性。如:尿湿了裤子,我们打他的屁股,他却说我们大人不给他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母亲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女儿却总是不愿意跟她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为什么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是林立的腿和人墙.从此,再带孩子去商店,这位母亲就把孩子扛在肩上. 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这件事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种启发:在我们埋怨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启而不发时,我们有没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看一看呢?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否与我们的预设一致呢?由此,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预设起点在哪儿呢?又指向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在出租车里与健谈的的哥聊天,他说想让孩子进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此我表示疑惑,的哥缘何要把孩子往那里送呢?的哥解释说:他和他爱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附小是封闭式教育,孩子不会学坏,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这后顾之忧真的没有了吗?  相似文献   

4.
不小心,被孩子看见爸爸妈妈那个了……是当他还小,忽视之,还是竭力向他解释?家长们总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可还是冷不丁有那么几次,被孩子撞见。这样的经历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真正遇见了又该怎么办呢?孩子们会怎样想?这样的经历真是太尴尬了,这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事实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一样,他们看见父母亲热时的心态是不同的,一般来说3~4岁的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5.
我的金钱观     
中日举行了一次交流会,到了用餐时间,中国的孩子都是去比较好的餐厅饭馆消费,而日本的孩子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动手做的便当。日本应该是发达国家吧?他们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省钱呢?他们穷吗?这其实是金钱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如何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呢?我在班级管理中,不断创造契机,收到了良好成效。一、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当班干部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心愿,为了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开发,我在班级管理上,实行班委轮换制。每个学期,让所有孩子都当一次班委和一次小组长,每月轮换一次。开始时可适当保留骨干,要求任职期间尽职尽责,以身作则,为大家搞好服务,做好当天值日记录。这给每个孩子创设了学习管…  相似文献   

7.
惩罚     
《学前教育》2004,(1):24-25
一次教学活动中,一个小朋友总是和旁边的孩子打闹、说笑,老师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无效。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只好请保育员老师“看管”,可保育员老师一离开,他又旧病复发。老师想让他暂时离开,独自反省,又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怕别人说这是变相体罚。如果孩子犯了错,只能简单批评几句,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不好管了,有些不良习惯也难以纠正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您说应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8.
儿子画了一幅画:蓝色的太阳,还有一些鱼在飞……我觉得很有想象力,可老师说:千万不要把想象力歪曲了,太阳永远不可能变成蓝色,鱼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这叫想象力吗?这叫瞎想!我听了觉得很难过,人类的很多创造不就是源于大胆的瞎想吗?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敢于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敢于让鱼飞上天的孩子是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多加鼓励呢?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日本老师请孩子们画苹果,她发现有位孩子画的苹果是方的。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呢?”孩子回答:“有一次,爸爸将苹果…  相似文献   

9.
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写作文已有几年历史了。一次写题为“难忘的教训”一文,孩子选取了丢书包一事做素材。内容是,一天放学后,孩子将书包放在一边去玩,等玩够了,书包也不见了。这件事的教训是什么呢?我和孩子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自己不该放学后去玩儿,我认为关键不是该不该玩  相似文献   

10.
仲子 《家长》2004,(Z2)
孩子虽小,但他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孩子的眼睛和思维往往与成人迥异,他们有自己生活的世界。我的孩子高随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帮”爸爸一起修东西,爸爸问他:“你知道屁股是干什么用的吗?”“屁股是拉大便用的。”“腿呢?”“腿是走路的。”“手呢?”“手是拿钉子用的。”其时,他的手里正握着一枚钉子。“嘴是干什么用的?”“嘴是吃东西用的。”“眼睛呢?”“眼睛是闭上用的。”说着,就闭了一下眼睛。“耳朵呢?”“耳朵是能摸的。”用手做摸耳状。“鼻子呢?”用手做摸耳状。“鼻子呢?”“鼻子——也是能摸的。”“那么头发呢?”孩子略一沉…  相似文献   

11.
晚饭后,电话响了,儿子去接的。听孩子在电话上跟同学说:“你怎么那笨呢?老师让找春你就上山去找?累你活该!没找到?那么多作文书、杂志、报纸都有写春的,还要你真的去找吗?我就没去,滑了一天冰,春早都找到本子上了。”孩子对他的聪明之举不无得意。 撂下电话,我脑子里闪动了一下:找春!这显然是老师安排的一次作文实践活动,我们孩子怎么没去呢?  相似文献   

12.
爸爸、妈妈和孩子依偎在沙发里,一起捧着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微笑着阅读,橘黄色的台灯光从背后暖暖地照着他们。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经历。那么,我们通常是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呢?在这一期的沙龙里,闲情和各位爸爸妈妈就讲故事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问题:你给孩子讲故事前,有没有对故事进行过筛选呢?还是随便拿起书架上的一本故事书就开始讲了呢?除了童话,你们还讲什么呢?沙龙里的讨论:天天妈妈:天天现在还不到2岁,我给她挑选的故事都是和她的…  相似文献   

13.
做朋友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带大班了。 这学期,班上不少孩子提前考入小学,剩下的都是年龄相对偏小的。怎样使这些孩子生活得开心,使他们的家长对我们放心?我觉得一个字很重要:爱。的确,只要你对孩子付出了爱心,他们也一定会回报给你以爱心的。 当然,爱孩子并不是口头说说的,如何体现在生活中呢?——和包宇的一次谈话无意中启发了我。 “袁老师,我妈妈说你和她是好朋友,是不是啊?” “是啊!怎么呢?”  相似文献   

14.
"请和孩子一起看数学课本吧!"这是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学生家长会上发出的呼吁,也是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数学的心得之一。其实,熟悉数学课本的内容,对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那我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提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数学课本呢?这是因为数学课本刚刚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已的孩子自己疼”,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然而您是否已经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了呢? 我的儿子已经30多岁了,有一次听他和朋友交谈时说:“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爸爸,从我开始记事以来,最关心我的是爸爸。我最需要帮助时,爸  相似文献   

16.
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幼儿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安全感让孩子见了老师不紧张,敢于提问;自由感让孩子敢于谈自己的想法,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有人曾问我:“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这样宽松吗?”我想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幼儿期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呢?是会背大量的英语单词、会打电脑、会弹技巧很高的曲子呢?还是给孩子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究的兴趣,一种感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孩子看看我们这些企业家,然后说:"做企业家。"在场的人笑着鼓起了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听着并不舒服。我想,这孩子对于企业究竟知道多少呢?他是不是因为当着我们的面才说要当企业家呢?他是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以为企业家风光,都是有钱的人,才要当企业家呢?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都知道打孩子不好,有的父母亲打过孩子后常常会心疼得掉泪。可环顾四周,有几个父母不打孩子,又有几个孩子从没挨过父母亲打呢?“打是疼,骂是爱”,“这都是爸爸妈妈为你好”,这样的话从爷爷那儿传给爸爸,从爸爸那儿传给儿子或女儿。每个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都有足够的“非打不可”的理由,可平静下来,多多少少总会滋生一些懊恼。进而或许会想:孩子该不会怨恨我吧?用“打”来惩罚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偶尔打一次可以吗?象征性地“打”孩子有效果吗?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也没有用呢……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并不足为怪,欢迎您来这里交交心,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来信来稿请注明“‘打孩子之我见’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一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中有一段话:“此刻,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想摸摸孩子的脸蛋?想整整孩子的衣服?还是想再一次拎起她的菜篮?”对这段话,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课文评点”中评为:“四个”想字,又一组排比,又设悬念。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个班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已经开了七次家长会,这第八次该怎么开呢?我绞尽脑汁,不知道要怎样应对这次的家长会。我看着全班同学,思忖着:每次,家长最愿意听到的是什么?最愿意了解到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肯定是孩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