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的赋作在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对前代作家宋玉作品的借鉴与模拟.在这种相对集中的模拟中,司马相如体现和实现了对宋玉的接受,同时也在这种模拟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汉赋体制的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3.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汉赋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或出于河南籍作家 (如贾谊、张衡 )之手 ,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 (如枚乘、司马相如 )所作。将这些作品连贯起来 ,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 ,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4.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祝尧《古赋辨体》对于汉赋的认识,包括赋之体及渊源论、汉赋价值论、汉赋艺术结构论、汉赋作家作品论凡四个方面。这些观点都贯穿于该书的汉赋序论和赋作解题之中,论述时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呼应,观点鲜明而又论证细密,纵横开阔,声情并茂,极富思辩色彩与逻辑力量。《古赋辨体》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已从长期的低落萎靡走向了复兴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自扬雄、班固以来,对汉赋的传统评价多侧重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评。不能否定,汉赋作家的弄臣身份,制约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两汉大赋也艺术地再现了汉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表现了作家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赋作对形式的偏重正符合了作为文学转型期,文学从学术中分化出来这一特别阶段对文学的要求。基于此,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时代是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期。原因是,这种文体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经包括帝王最高统治者等上层人物大力提倡,加上众多作者的全力以赴,终于形成了在文坛上争相写作赋体作品的兴盛局面。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汉赋作家中,无疑,司马相如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汉赋经他融合各家特色,加上自己的创造,才得以形成自己固定的文体特色。如他以描写游猎为题材的《子虚赋》、《上林赋》,成为后来历代赋家写作  相似文献   

8.
同划汉代最流行的。汉赋的发展,大天才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或出于河南籍作家(如贾谊、张衡)之手,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如枚乘、司马相如)所作。将这此作品连贯起来,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9.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是西汉武帝时众多汉赋作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共作赋二十九篇,现存题为司马相如赋尚有五篇,即《史记》、《汉书》本传所载的《子虚上林赋》(《文选》亦载,分为《子虚赋》、  相似文献   

10.
巴蜀书社最近出版了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全国赋学研究会理事万光治的专著《汉赋通论》。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关于汉赋的通论性质的著作。全书三十二万余言,分文体论、流变论、艺术论,计十四章,作者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传统格局,把汉赋和汉代文学置于较为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汉人赋论、汉赋文体因素以及汉赋产生、繁荣、流变的原因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也对汉赋的描绘特征,类型化、图案化倾向和用字造语的奥秘作了颇有创见的研究。作者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先秦文学、汉代  相似文献   

11.
党锢之祸对汉末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章述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寄托;再次,评议时政之风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党锢之祸使得汉末的士风走向狂妄,这些导致了汉末人多狂放不羁;最后,党锢之祸和随后的战乱使得士人谈论的内容转向以人物评鉴为中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典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或称“文章志”为作家传记,不确。《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章志”一类在“簿录篇”,为目录书;“文章志”一类书的作者在秘书监任职,工作之一就是典校图籍,登记目录;《后汉书·文苑传》所承绪者应为《文士传》一类;“文章志”一类书多关注对作品评价乃至对作者文学事迹的整体关注;“文章志”与总集、别集编撰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考查宋初所编《文苑英华》中一百五十卷赋作的校勘记可以发现,南宋人刊刻和校勘《文苑英华》时使用了《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十余种经部著作;使用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著作;使用了《山海经》、《管子》、《庄子》、《列子》、《艺文类聚》等子部著作;使用了《楚辞》、《文选》、《唐文粹》、《乐府诗集》等总集与陆机、王勃、白居易、元稹等三十多人的别集。这反映出唐代律赋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宋代文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17.
汉代司马相如、扬雄、桓谭、张衡等赋家创作速度非常缓慢,这在汉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这类作家的文学观和处境看,他们非常关注赋的讽谏功能,但其宫廷文人和臣子的处境导致他们很难在作品中直接、顺畅地表达政教意图,讽谏之难是造成这类作家创作缓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内在学理而言,曾国藩理学思想表现出以下特色。一、以宋学为宗,但不废汉学;二、强化辞章之学为理学服务的功能;三、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四、以"礼"合理,重视阐发理学与礼学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汉代四百余年全社会好文成风气为论题,从六个方面论析了汉代社会的好文风尚:第一次形成了有规模和体系的文学教育与研究、统治者以亲近文士为风尚、盛行文学创作的雅好、锐意经籍成为传统、作家自觉加强综合素质修养、作家拥有了历史地位等,旨在阐明汉代萌生文学自觉时代的良好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时期,流行着一种以"性分"品评人物的品鉴之风。《连丛子》中孔子丰关于"性分"的阐释,就与汉末这种人物品鉴风气相合。东汉时期,还存在一种讲经论难的评论之风,《后汉书》记载了很多著名学者的评论观念。孔季彦的人物评论内容,就与当时的这种评论思想一致。这说明,《连丛子》反映的基本时代特征与东汉末年的学术风尚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