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的扇制及其流变,同时论及了中国的扇文化及国人的扇情结;通过史证与本证的严密论析,终于辨清了"桃花扇"即折扇而非团扇,历时三百载的"桃花扇"之谜团就此澄清。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变迁的未来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一、何为中国人? 中国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有的内省意识.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等便作过反省,概括中国人的特点为崇尚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治、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林语堂则认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是圆熟,即"忍耐、模棱两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及保守性."钱穆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和合性"的,即倾向于保持一种天与人、人与人的自然和谐状态.费孝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将中国社会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并认为中国人的特点是"自我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这种观点与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人的特点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不同.霍夫斯替(Hofstede,1980)曾用量表测量40几个国家,发现中国人在集体主义量表上得分高,故认为中国人更倾向"集体主义",而西方人更倾向"个人主义".然而,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农谷",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湖北省实现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有力保障。文章以"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思路为指导,从做好规划编制、推进产城融合、推进镇村融合、加强农企联动、发展民生事业五方面详细分析与探索了"中国农谷"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但其主张节制欲望、反对竞争的态度又从根本上取消了竞技体育的可能性;道家"齐物论""逍遥游"的思想似乎有助于感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因而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精神追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竞争意识和冒险热情。然而,尽管儒、释、道三家均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却有助于丰富中国式的健身,尤其是武术活动的精神内涵:儒家对"德"的重视、佛家对"心"的开发、道家对"气"的运用,共同孕育了形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从而造就了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  相似文献   

7.
2012年4月底,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美国西亚斯教方基金会和西安博迪学校承办的"首届中国民办中小学学校发展论坛"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以民办中小学的改革、创新和国际化教育为主题,对民办中小学办学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多视角的讨论与交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增仪的讲话引起了与会校长和研究者的关注。本刊特节选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8.
80年前的"五四"运动为我们送来德、赛两位先生,否则,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也进不了中国.我们靠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打倒了国民党,建立起新中国.因此,革命与建设要依靠民主与科学,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相似文献   

9.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84-186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含义广泛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道家与道教以"道"作为最高概念。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的哲学体系。道教则以"道"为最高追求与根本信仰。本文欲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之异同,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在东亚、非洲和拉美三地区的软实力外交,认为软实力外交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以及树立"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以积极的心态巧妙应对挑战。这既是中国提升外交水平的过程,也是展示其软实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建构出具有内在构成和层次结构的"社会教育力"概念,以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实存状态、成因及其改进策略与路径,并呈现未来方向。唯有人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教育责任",中国教育和社会教育力才有更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中国梦"的提出,凝聚了国人的共识,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教育人,由"中国梦",我自然地想到了"教育梦",想到了世纪之交开始的课程改革。十多年前,一群具有教育理想和共同愿景的人,基于严峻的中国教育现实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希望通过改革追寻到中国人的"教育梦"。这样的梦想,最终在新世纪初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课程改革打上了"中国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但古人的教育思想是有基础的,本文就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中基础人性论和"道法自然"作一些议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与西方的教育思想作了比较,得出卢梭的教育方法论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其思想学说与道家最像;杜威教育学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论的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讲实用、主动."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中国的实用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文章最后阐述了导致学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抒情传统"在台湾地区的出现受到了传统与外来两方面的影响,在中文系与外文系为核心的两大研究阵营对垒中发展和壮大,其中以高友工、王德威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以"中国抒情传统"作为方法,对中国文学展开了较为新颖的阐释。"中国抒情传统"不仅作为方法,实乃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建构了"道的感知、交流和分享"的信息传播体系,"道"作为信息具有去物质性、属人性质,"道之动"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规律.中国文化在传、受者的认识上,既重视"究天人之际"的"传—受"互动身份,"通古今之变"的"道—人"一体角色,也强调"成一家之言"的"知—行"合一意识."媒介"观因嵌入了阴阳思维,具有了关系哲学的本体内涵,"象"的介入尤其是"言象互动"的媒介语言,奠定了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基础,构建了"观物取象"的媒介生成原则、"观象制器"的媒介技术路线、"立象尽意"的媒介价值取向以及"得意忘象"的媒介功能定位等较为系统的媒介学观念,"示—悟"模式亦成为体认与把握信息之本体(道)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承、发展、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以此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基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国际前沿理念,进行本土化的"田野实践"。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开放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诗词中,"蓝"、"青"、"碧"、"苍"、"绿"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几个字在表示颜色时有时是相通的,但有时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文中除了从常见的工具书阐述它们在表示颜色上面的差别与联系,同时也通过具体的名作中的诗句分析了它们的差别与联系以及由此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它们在诗词中的使用,避免了同一个词的重复出现。用字的变化,使诗词的境界、韵味产生了差别,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含有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绘画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意境说"又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山水画的诗境、禅境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来对山水画的"意境说"作以简单的润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