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作文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注重课内教学,仅仅把课外教学看成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是不恰当的。课外作文教学与课内作文教学在内容、形式、要求以及学生的参与心态方面,都各有特点和侧重点,教师在这两种作文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方式和作用也不相同。   一、课外作文教学的特点   1.活用知识的实践性。作文是富有创造精神的表达性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作文本领来表达情意,恰当地反映自然和社会。如果说课内作文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2.
互动式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  相似文献   

3.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因此,如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应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在课时及相关条件的制约下,课内实践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其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和情景剧表演是相对成型和系统的方式,要实施好这三种课内实践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事例的选择、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陈青 《考试周刊》2012,(51):50-51
在阅读检测中常有这样的怪现象:课内阅读分析在老师反复讲解后扣分明显高于课外阅读,这是为什么呢?除去课内阅读分析试题较难的因素外,大部分是由于课内分析题考察更细致、更具体,而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还处在粗放型的状态。如何提高学生精细化阅读能力,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长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作好牵线人的身份。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靠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靠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还需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有效结合,同时开花、结果。“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更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二者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总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 ,课外的功效占70 % ,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随着2000年新大纲的颁布和贯彻 ,强化课外阅读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 ,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 ,课内阅读量…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有课内"质"的分析,又要有课外"量"的积累。基于课内文本的文言文群文阅读让课内的文本分析有了课外的"量"的拓展,也让课外阅读有了课内"质"的依托。在这基础上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效沟通课内外的文言文学习。通过对比阅读与以文解文这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课内外文言文学习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是孕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在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即要注重阅读方法、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的有效衔接。从概念上讲,课内阅读是相对于课外阅读而言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是彼此相通、互相融合的。从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的角度看,课内阅读就好比是学生走进阅读世界的一扇门,唯有通过课内阅读这扇门,学生才能走进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才能在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吸收、成长,才能在乐此不疲的阅读中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升课内阅读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的学习,侧重点在于文言字、词、句的识记理解之上,字斟句酌,枯燥单调,有时为某个字的用法或含义分析得焦头烂额,满篇之乎者也,艰深难懂。花了这翻工夫后,有的学生还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何也?较为正式一点的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都选自课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习课本上文言文,结果呢,不考!大失所望,漫漫地形成了学习课内文言文无用的意识。其实,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学好课内文言文至关重要。课外文言文中大量运用到课内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这是知识的迁移过程。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不牢,谈何迁移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好课内文言文…  相似文献   

14.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少一翼,阅读教学就不能起飞。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课内外衔接主要以课内阅读作为基础,对阅读范围和阅读量不断扩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主要从推荐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和丰富评价形式这三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探讨如何从课内阅读入手,搭起一座与课外阅读衔接的桥梁,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深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是现行教材对我们进行课内自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课内自读课的阅读是通过学生自找阅读完成的,学生具有阅读的主动性;其二,学生要顺利地进行自我阅读,教师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因此课内自读课中学生要完成自读任务,形成自读能力,教师予以恰到好处的指导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教委所推荐、黄光硕先生主编的职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1—4册),仍采用单元编排体系。每册共编排八个单元,且每册各有一个文体重点。如第一册的文体重点是记叙文,第二册是说明文,第三册是议论文,第四册是应用文。每个单元都编排有以下三种课文: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且按如下比例安排文章:教读课文两篇,课内自读课文一篇,课外自读课文三篇。 关于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前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后一个是实践上的问题。前一个是针对教材,后一个是针对教学。正确认识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正确处理第二个问题。所以,对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唯一内容,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就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形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补充课内的一个相互补充的课内外循环开放性教材。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就要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18.
课内预习是相对课外预习而言的,因为在小学教学中,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课内预习比课外预习有三个方面的突出长处: 其一,实行课内预习,可以使预习在教师的直接控制和直接指导下进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较快地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课内预习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对学习新课进入一个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对教学问题的“心向”,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势必会处于一种“既懂又不懂,既不懂又懂”的状态,这就等于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急于想知道自已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这无疑对学习新课是有好处的。其三,课内预习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实践证明,许多比较简单的教学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完全有能力获得初步的理解。那么,怎样搞好课内预习呢?  相似文献   

19.
“读说式教学法”的宗旨是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本地改革实际,着重培养绝大多数学生的读说听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学知识,课外去实践”的教学方向,要求十分重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读说式教学”实验是与这一精神紧密联系的。它既注重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又  相似文献   

20.
我在某小学听到一个口号:“课内打基础,课外促发展。”我立刻联想到了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口号:“素质教育=合格+特长。”这两个口号的思维方式一样,都是二元论。“课内打基础,课外促发展”是课内课外二元论,“合格+特长”是人的素质的二元论。“课内打基础,课外促发展”无非是说,课内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不要过多考虑发展问题;而课外则主要是“促发展”,无法打基础。这样就把课内和课外割裂了,把基础和发展割裂了。事实上孩子不是这样成长的,他们是“在发展中打基础,在打基础中发展”的,发展和打基础是分不开的。你的“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