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一次升华,不仅对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思政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开展"绿色"教育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发展观的嬗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模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经过了三次历史性转折,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最新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传统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人们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段志文 《考试周刊》2008,(47):232-23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既然生态文明建设这样重要,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印刷的《经济生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本文将这些论述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二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思想是对民生理论的创新;三是系统工程思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四是制度化、法治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了党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党对因注重发展而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进行反思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显然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中,注入了绿色的生态内涵。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应主要从产业结构、科技、制度和教育四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是:树立和强化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建设成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本身,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转变就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思索和正视的迫切现实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主张多策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后逐步形成的。其内涵丰富,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辉 《文教资料》2014,(23):1-2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这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先民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心理、情感。先秦诸子正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被人与自然相依共生、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和美好情景所打动,启迪了创作的灵感和智慧,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光辉思想。这种生态文明思想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今,并将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暖湿期农业文化向北扩展是顺应干预型的综合开发,有其合理因素。阴山南麓,河套冲击平原,鄂尔多斯黄土高原相对适宜的生存条件和气候环境,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引起北方干旱和地质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第四纪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临戎、三封、窳浑三城所在的乌兰布和北部古绿洲消亡的直接原因,可能与黄河干流改道有关。秦汉时生产力相对低下,处初垦状态,人类活动并没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其影响不应过于夸大。  相似文献   

13.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漆器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漆艺历史悠久.纵观其发展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汉代漆艺在战国时期的生产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中国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期.形成原因可归结为汉代政治的稳定和统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带来了文化统一的同时,也带来了民间美学的全面发展,同时与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与宿命论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滇和巴蜀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中原汉族很早就有着自然的交流.然而,战国秦汉时期两者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论述滇和巴蜀之汉化过程,并分析两者汉化不同特点之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秦汉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显学,既与其内涵丰厚、制度和文化为中古文明奠基有关,也得益于其史学文本的经典优势。研习秦汉史,要从掌握知识系统入手,开阔视野,整合情境,努力移情式地进入秦汉史境;在重视决定论的基础上,要兼采主体史学的运思方法,透过古今的视界融合解读秦汉嬗变,建构通解通识的学术境界;还应充分发挥秦汉史的借鉴功能,赋予历史研究以现代人文关怀,将取鉴的重心主要落实在文化剖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秦、汉、三国时期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秦朝下令收缴天下所藏兵器,对民间采用禁武之策,然而军队中的习武活动仍然开展活跃。汉、匈战争进一步使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更加认识到习武活动的重要性。东汉末年群雄蜂起,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在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下使武术得到了迅速较快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