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生态语言学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它的出现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丰富了语言生态系统,提高了语言环境的稳定性.网络语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人意料的影响为语言生态系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态势,使之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应当从保护语言生态平衡的前提出发,积极调控和干预语言生态进程,科学规范和利用网络语言,推动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外语界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外语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时刻面临的问题。但一直以来,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母语的负迁移上,而对母语的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母语作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应充分利用使其起拐杖的作用,充当帮助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分析聊天室里的语言现象,比较网络聊天语言与书面语和口语的异同,可见出网络聊天语言既不同于书面语又区别于口语,它继承了书面语的美学功能和口语的实用功效,网络聊天语言也必须遵守言语行为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但语义却不同,有的无指称,但却有内容。这样,增强了人们 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5.
外语思维是外语教学界提倡了很久的一个外语学习策略,但实践证明外语学习者能够用外语思维的很是罕见。本文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二语习得的角度论证了外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不可及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语言使用的本质,指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研究语言的新框架。语言的三大特性顺应性、商讨和变异性使语言的选择成为可能。而外语教学从内在属性上讲也符合语言的三大特性。语言顺应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紧密,对实际外语教学过程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开始流行起来。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语言,很多人对其意义还不甚了解。因此,为进一步地研究网络语言,引导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意义,本文将对网络语言进行简要的介绍,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被人广为接受的新兴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标点符号及文字的变异。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捷、自由轻松、生动幽默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很受网民尤其是学生们的欢迎,但其中出现的有意与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背道而弛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若长此以往,将时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经验是个人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体验和积累。语文教育过程是语言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仅是知识的记忆,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以较高的效率促进这一过程。然而现代语文教育在材料上脱离学生的语言经验和社会生活,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脱离了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聋人书面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聋人学习书面语的困难,研究使用资料检索和语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材料的对应研究,对“母语”、“第二语言”和“外语”概念的研究,对“过渡语”、“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概念的分析,发现手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载体、词汇语法、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聋人书面语的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语言迁移上存在比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多的困难;聋人在书面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过渡语;结论是要宽待聋人学习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要加强从语法的角度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作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何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差异。在日常口语中,发音还会发生一些变化,了解口语的发音特点对提高听力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均有所裨益。本文从6个大的方面分析、总结了日语口语的发音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人类特有的和在进化中产生的一种物种特征或者说一种能力,可以称为内在语言;一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形态的产物,属于人类内在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称为外在语言。从儿童语言获得的立场看,个人外在语言表现为个人内在语言通过经验触发而直接形成;而从成年人语言获得的立场看,个人外在语言则表现为个人内在语言受到抑制,同时排除先已获得的作为第一语言的外在语言的干扰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是体验性的语言,情绪性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在艺术语言中,情绪空间占据着特殊位置,情绪因素是语言美的重要因素,情绪体现了言语作品最独特,最本质,最深层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语感的心理特征、语感形成的生理基础、语感习得的心理过程三个层面出发,我们认为,语感的心理特征与创造力息息相关;语感习得的生理基础是主管创造思维的右脑;语感习得的心理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创造的过程。语感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发展语感,就意味着培养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传递,语言文化的传递存在着历时和共时层面,翻译作为共时的语言文化传递活动也必然存在着模因的传递机制。从模因理论来阐释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模因的传递过程,发现原文中的文化和语言单元以模因方式存在;模因在译者的理解过程中把译者作为宿主进入译者的指示体系;译者将内化了的模因在表达过程依附在译文中;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过程中也潜意识被模因感染并在目标语言体系中横向感染其他语言使用者;在目标语中形成的新模因可以反向感染译者进而在原语中传播。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和顿悟能力,是语言训练熟能生巧的表现。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并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学生也要在汉语语音、汉语实践、汉语书面语以及汉文化背景的了解上多下功夫,自觉培养语感,以此加强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语言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网络语言”是因为载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其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网络语言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是网民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也是表达自我叛逆性、向传统进行挑战的媒介和工具。这也决定了网络语言具有反叛和戏谑的解构性、无序和匿名的创造性、狂欢与边缘的前卫性等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社会语言学仅关注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即认知对语言变异的作用.社会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语言加工,而是首先进入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才能与语言发生联系.因此,社会语言学只有融合语言的认知研究——变异的意义研究才能弥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研究的不足,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注定社会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必将成为21世纪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语文意识缺失,“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文字运用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校报编辑既是文字工作者,又是育人主体,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工作性质决定其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立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