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管理有各种类型,有人治管理、法制管理、“无为”管理、德治管理、人文管理,等等。人治管理依赖个人权威实行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但容易形成个人专断;法制管理的特点是一切以法规为依据,简易公正,但缺乏人情味;“无为”管理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却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状况;德治管理强调以德治校,领导的道德品格和群众的道德素养是管理的支柱,其缺点是见效慢;而人文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文管理也讲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建立在校长个人魅力基础上的权威。人文管理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论“三君”     
东汉桓灵之际,窦武、刘淑和陈蕃被天下士人尊称为“三君”。在三君中,“不畏强御”陈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是党人集团的政治领袖;窦武则以外戚的身份成为政治权力的靠山;宗室刘淑则为党人集团精神信仰的依托。以“三君”为领袖的党人集团的形成,是延嘉二年以后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在皇权已经异化,不能代表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情况下,以“三君”为代表的党人集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说党人集团的政治权威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话,那么他们所建构的道德权威却远远地超过了皇权,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的管理有各种类型,大致有人治管理、法治管理、“无为”管理、德治管理、人文管理等。人治管理依赖个人权威实行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但容易形成个人专断;法治管理的特点是一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简易公正,但缺少人情味;“无为”管理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却易于出现放任自流的状况;德治管理强调以德治校,领导的道德品格和群众的道德素养是管理的支柱,其缺点是见效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倡导的是人文管理,人文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文管理也讲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  相似文献   

5.
多数组织仍把工业时代的控管模式,应用于知识管理,抑制了部属的真正价值与替能。“找到自己内在声音”与“激励他人寻找内在声音”.正是新知识工作时代追求成功的密码。在新知识时代,领导力不是来自于头衔一排名或是地位,是来自于道德权威;而道德权威来自下愿景,热情,纪律与良知。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的基础上,指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治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每个文明社会都会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系统,每种道德规范系统都包含有难以统计清楚的众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即道德准则、道德范畴和道德原则。其中,道德准则是含有一种具体道德要求的普通规范,道德范畴是含有一类道德要求的重大规范,道德原则是含有根本道德要求的基本规范。这三种分属不同层级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蕴涵与派生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整合文人理想、世俗倾向与社会规范,融文人才情、世俗风流、社会道德意识于一体,形成了李渔喜剧在封建道德体系内对人、情、欲作出肯定,“将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策略的文本品格。  相似文献   

11.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权力“两分”的思维模式下,无法建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模式。必须突破这一思维模式,融合两种来源不同、相互冲突的权力,使之统一于法权威和法的精神之下。因此,必须正确定位两种权力及其作用领域;必须形成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法律关系;必须建立法权威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体制;必须建立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3.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个体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社会性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复杂而深刻的道德关系。离开这种社会化过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R·L·赛尔曼在道德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另辟了研究社会认知的新领域,进一步研究人们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到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思想、动机和意愿,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德育低效是困扰教育界的重要问题。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体系,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一、关于日常行为规范本身的创新养成教育的创新,表现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批判创新之上。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常常是规定你该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性规范的理念则是: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1]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密切到这样的程度,即不但没有主体,而且没有道德,即便有了主体,然主体并不…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道德权威包含法理权威、传统权威和感召权威三种成分,其中感召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实质权威。现实条件下,教师的道德权威有弱化的趋势,重树教师的道德权威是必要的,但应警惕过度道德权威对“权威主义人格”形成的消极作用。应从教师个人理性和制度两方面对教师的道德权威作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从而最终实现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作用方式和力度。  相似文献   

18.
权威是一种使人信服的力量。校长的权威,首先体现于良好的形象。教育界流行一种说法:“一个好校长,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了一个校长形象的影响力。一、高尚人格,立威的根本人格是个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对教职工会产生一种“磁场”,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校长必须强化自己的人格力量。校长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不断丰富自己的德、才、学、识,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把自己的才华能力真正用到工作上,勤政廉洁,一身正…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由于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形成期,因此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如果说,教师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道德心理发展发生“量变”,那么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则是他们道德心理发展的“质变”。学生只有真正能运用规范标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高尚的品德。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内涵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体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它体现在思想品德上是鉴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宗教道德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精神追求,是现代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只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仍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其当代意义在于: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它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发挥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