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2.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3.
今天上到《诗经&#183;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诗虽短,意蕴却深,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属于《诗经》中“小雅”之殿。《诗经》的内容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把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之乐称为正乐,无疑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至于为什么把“正乐”称“雅”,这恐怕是因为古代有所谓“雅言”的说法,“雅言”就是标准话,通行语的意思。当时各地方言不一,因此以王城附近的话为通行话,王之乐也就称“正”称“雅”了。“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这大约与它们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诗经》“风”“雅”“颂”分类,传统观点主要有“实用说”、“产地说”、“体象说”、“乐调说”四种,这四种观点分别揭示了《诗经》特质的一个方面,而不能作为划分风、雅、颂的统一标准。风、雅、颂的划分与编排当以内容的不同为标准,有关风土民情的归于“风”,事关诸侯、士大夫的归于“小雅”,事关周王的归于“大雅”,关于古低明王祭祀之法、颂扬之间、祈祷之辞的归于“颂”。  相似文献   

6.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指各诸侯国的地方乐歌,共一百六十篇,有十五“国风”,大都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乐歌,共一百零五篇,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  相似文献   

8.
《新教育(海南)》2005,(2):46-46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相似文献   

9.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10.
正初识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  相似文献   

11.
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在《诗经》中成就最高,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人编辑的《全唐诗》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书有900卷,共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春秋时代并不叫经,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司马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此后,就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经过史家们考证,此说不足信.但是,孔子大兴诗教,对《诗经》作过重要的评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这倒是确实的.本文主要试图从《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等方面,对孔子评诗的利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古称“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和《毛诗序》,那时的排列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概指诗的内容.现代一般人认为,风雅颂是指诗的内容和音乐体例的区分,赋比兴是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以宋人郑樵的解释较为通俗.他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民间歌谣,多为人民大众所作,带有乡土气息.雅是宫庭音乐,是官办的正乐.颂是庙堂音乐.《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风诗一百六十,来自十五个地区;雅诗一百零五,分大雅和小雅;颂诗四十,包括周颂  相似文献   

14.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15.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讽刺锋芒,最初本就是指向君王、皇上的。孔安国解释孔子的“诗可以怨”,曰“怨刺上政”(《论语注疏·阳货》);《毛诗序》阐释“风”的含义,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唐孔颖达也说:“怨与刺皆自下怨上之词”(《毛诗正义·邶风·击鼓》)。这个“上”字,即指君王、皇上。验诸《诗经》,也可看出其政治讽刺诗的锋芒大都是指向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庸之君的,如《大雅》中的《桑柔》、《板》、《荡》,《小雅》中的《正月》、《雨无正》等。汉儒论诗,好言“美刺”,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  相似文献   

17.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18.
“周南”“召南”之“南”,历来认为是“言化自北而南也”;并认为周公为“王者之风”,召公为“诸侯之风”。律之二公的地位与行事,此说缺乏史实依据。从《诗经》中关于乐器名称的类比中发现,“以雅以南”之“雅”“南”均为乐器名称。“雅”为“应雅”,即《荀子》中的“相”,后世称为渔鼓;“南”因甲骨文字形相近于“尃”而讹误。风、雅、颂即尃、雅、颂。因“尃”讹成“南”,流传下来就被称为“周南”“召南”了。  相似文献   

19.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对高考语文命题所选用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近几年来,《诗经》中的成语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1991年一199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9道题光顾了《诗经》中的成语或诗句。它们是:(1)1991年第1题考了《诗·小雅·小晏》中的成语“战战兢兢”,考查了“兢”字的读音。(2)1992年三南第2题,考了涉及《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的成语“附庸风雅”,考查了“风”字的意义。(3)1992年上海卷第4题,考查了《诗·大雅·抑》中的成语“耳提面命”四个字的字形。(4)1992年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