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灌输式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对话式德育,是基于师生心灵交往的德育;对话式德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实现德育的对话,必须致力于师生相互解释、共同体验、合理交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依据,德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升华,因此德育具有生命性。德育的生命性体现在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功能、德育实践等方面。德育的生命性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德育生命观,使德育返璞归真,实现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评价受科学主义影响,以测量为手段,追求绩效的量化和精确性。在德育上,表现为德育测评。德育测评强调指标的量化,评价主体单一,重视评价的工具性。但德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情感性和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自主性和人文性,使得德育测评陷入困境,如测评到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德育,忽视德育的内在性,德育评价狭窄化,评价成为一种对人的控制。为此,必须改革德育测评,淡化功利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主动权还给师生,强化底线评价标准,创新质性评价方法,使评价回归德育本体,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少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文章认为对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做到社会性与人文性、可能性与现实性、阶级性与人类性和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是针对传统德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它强调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培养德性。生活德育范式的建构,从理论维度讲,生活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弊端,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其实践路径上,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在德育内容上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德育方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育自治是德育主体的自我性德育;德育互助是德育主体的相互性德育。本人在对传统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德育自治与德育互助两种德育模式对于高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倡导和培育这样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德育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文章从德育有效性弱化的角度去探寻德育有效性实现的规律。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德育有效性实现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文章从德育价值观关涉因素的平衡新视点去追问德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是德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探讨了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的形成原因,认为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平衡点的和谐德育是德育有效性弱化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校无不高度重视德育。其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德育模式和方法包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校内外的多种实践活动、注重"无意识"的隐性教育等。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经验,我国高校应加强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适切性与递进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影响高校德育的外源性、发展性、生成性环境,高校—社区互动型德育根源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的现代化和全程化,它既是高校德育实践化、社会化的需要,又是高校实现整体育人、开放育人、动态育人的需要。鉴于社区德育的自发性、复杂性和盲目性,高校-社区互动型德育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德育活动对象的被动性、德育过程的表面性、德育目标的划一性这三个方面。要提高德育效率就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觉发展以及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冯仰生 《江苏高教》2017,(11):104-10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校无不高度重视德育。其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德育模式和方法包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校内外的多种实践活动、注重"无意识"的隐性教育等。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经验,我国高校应加强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适切性与递进性。  相似文献   

14.
中职德育模式是中职德育实践教学的理论范式。目前,我国中职德育模式主要有行为德育模式、生成性德育模式、实践一体化德育模式等七种,德育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我国中职德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德育场"是以系统论和场域理论为指导,以生成性德育体系为组织形态,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内外协同,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主体上具有全员性,功能上具有合力性的整体德育系统。德育场具有导向效应、凝聚效应、约束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功能,自觉建构正效、高效和长效的德育场,应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趋向。  相似文献   

17.
邱哲 《天津教育》2007,(10):36-37
创新德育一般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就理念层面而言,创新德育是现代德育中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即把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作为德育价值追求;就操作层面来说,创新德育就是德育创新活动,即使德育从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灌输性德育,  相似文献   

18.
活动性德育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学科性德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的教育形式。高校活动性德育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与国际社会交往频繁、中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开放环境中。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必须探索科学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 一、提高对德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师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