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成都理工大学针对新时期资源环境问题对地学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提出并实践了"通专结合,三提一塑"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构建"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封闭性、非国际性为开放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国际交流与竞争的能力,为地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野外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巩固地学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地学基本工作方法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中国地质大学利用周口店实习基地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教学资源,强化有工程特色的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工程地质实践教学体会,提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地学思维、工程地质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地质工作需求视角下的地质高等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地质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条政策建议,即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加强地学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建设,加强地学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地学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地学人才综合集成能力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4.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作为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培养地学思维和锻炼实践技能的必由途径。随着新技术对传统地学专业的改造和"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地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侧重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对这一转变中逐渐突显不足。本文针对秭归野外地质实习中教师学科背景有差异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分析探讨MOOC资源的引入如何在提升秭归地质教学质量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由传统地学院校转型而来的多科性院校,在发展新的学科专业的同时保持并发展地学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类本科专业教育对打造地学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实施品牌战略、理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以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议重塑地质专业精神、加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地质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地学方面的传统专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由学校培养计划和企业培养计划两部分组成。本文从优化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卓越计划"下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以地球系统为代表的新的地学思维观与认知方法论和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地学新技术迅速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地球科学作为大科学研究的舞台愈加宽阔,地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演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高等地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工程教育使命是培养适应未来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环境的卓越工程师;该大学工程教育与工业界一起制定并实施了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商业化能力。该培养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务实,值得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面向石油行业需求,积极探索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确定了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企业培训课程体系。与克拉玛依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从师资引进、培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经验,建设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构建了完备的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体系,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面对地质教育发展形势和地质工作对高技能地质人才的要求,仅采用现行的本科和中专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地质人才的需要。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联合地勘单位,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以项目为导向,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地学野外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是当前地学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从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地质工作者的要求出发,以创新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丰富野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基地的现代化教学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新型地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本科生观察及分析地质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质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地质现象,能够加深对地质现象与地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以周口店实践教学为例,从定量描述地质现象、定量刻画地质规律以及地质工作方法的定量化数字填图等方面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对定量地学思维的初步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社会发展与国际教育相互关系变得广泛与深刻,国家已成为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有影响力的行动者。作为国际教育竞争的基石与国家经济竞争力领域的关键结构,学生国际流动被视为促进国家公共外交与培养全球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政策工具。全球范围促进学生国际流动的国家政策呈现既复杂又不平衡的特点。以国际教育战略与项目计划为发展先导、参与跨区域全球国际教育战略联盟、统筹多部门政策系统协同,以及提供卓越的国际教育品质与留学体验,成为全球许多国家政府促进学生国际流动政策的趋同性创新策略。面向未来的学生国际流动国家政策,需超越基于全球竞争论的意识形态,突出促进文化相互理解与增强全球公民意识的政策价值,激发与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流动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正面临着包括资源与环境在内的全球问题的困扰,每个国家都有义务来培养更多掌握地球科学规律的地球科学家来服务于人类社会。本文根据美国联邦地球科学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研究委员会联合其他机构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阐述美国联邦各机构为国家培养或储备新一代的地质科学家而采取的各种长期或短期的教育培训项目,其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培养新一代地球科学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相关专业学习地质知识和掌握野外地质实践技能的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本文在对体验式地质教学虚拟平台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采用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Virtools的虚拟地学认识实习系统,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更直观了解和掌握地质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行将迈入21世纪的地学(包括地质科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及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的一部分)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这种转折表现在地学将在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地学研究领域将拓宽到区域范围以至全球规模的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  相似文献   

17.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在分析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由此制订满足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在此宗旨下,宿州学院地质工程教研室对"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群的内容做了优化、排列、组合,加大了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教师以"双师型"的角色指导学生在实物地质资料、地下模拟巷道等实训基地完成设计实验,并通过校企合作带动学生的科研能力,旨在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19.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代表的地学新思维与认知方法论和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地学新技术迅速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地质教育势在必行。改革地学教育需要从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人手;从学生意愿和潜质出发实施分类培养,控制办学规模以保证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积极争取产业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野外地质教学是提升学生地质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地学情感和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地学创新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尝试在《煤矿地质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地质知识,用将来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能够亲眼见到的地质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地质思维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记忆,使之对地质学科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