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精密的甄别。从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二者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确实存在着可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借鉴的积极成果。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进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二者加以甄别,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国情,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概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上具有同一性;“概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上具有一致性。“概论”课是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把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但是目前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英语语言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严重缺失,中国大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通过在云南省某理工院校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融入了本土民族文化的文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意识。最后探讨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5,(6):110-114
红色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红色文化的独特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使它在"概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越来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安徽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是地方高校开展"概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概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把丰富多样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让学生在本乡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中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汲取红色文化的思想营养,深刻领悟科学理论的蓬勃生机与无穷魅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成为高校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模式。辽宁省的跨校学分修读课程实践起步较早,已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教育有积极促进意义。本文以现有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个案视角切入,系统分析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创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实践成果,对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有利于丰富其教学内容和促进其生活化创新。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和现代道德建设资源,将其合理引入"概论"课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为此,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徐州地方文化资源与"概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东渐而来,面对异己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选择导致其不同的社会转型。日本积极主动地“和魂洋才”,在全盘吸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前提下回归”传统,成为天皇制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以“中体西用”来对待西学,于被动挨打中走上中学不能为体之路,但在一战所引发的西学危机的反思中,为超越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跃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日两国同为外激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社会转型选择正是各自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教材──评《中国文化概论》杨志坚受国家教委委托,由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南开大学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最近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的出版发行,对促进高校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观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也是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西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教师、学校层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概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功能的定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应当着眼于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情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和文化生活的创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艺术形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是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毛概”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以艺术为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毛概”课,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美育功能、把握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以艺术为载体的红色文化融入“毛概”课的创新路径包括:在教学各环节全面融入红色文化,实现课程“艺术化”;注重充分发挥艺术特有优势,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形象化”;重视教学实践立足于红色文化与艺术表达,实现课程教学“体验化”;创新考核艺术方式及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思政课考评“科学化”,以期为提升新时代“毛概”课的教学成效提供清晰思路和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王宝珍 《课外阅读》2011,(10):133-13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本文通过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成效,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等三个方面对“概论”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民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周德义 《教师》2020,(13):3-4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问。中国哲学在对事物存在、运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理论建树上,认为“无对”为大。“无对”也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是“无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色资源作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时代性、实践性特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课程。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方向保证,能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靠途径,能够为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宝贵素材。目前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有待深化,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教学方法有待拓展。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的着力点应该是:深化红色资源运用于“概论”课的内涵阐释,强化红色资源运用于“概论”课的理论支撑,丰富红色资源运用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是指自先秦至清末主体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一策略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刑德并用、以夏变夷、夷汉一家等具有特质的形式。本文在对这些古代民族文化政策形式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把握这一现象.认为儒家学说的民族观是其理论基础,民族利益的调整是其动力,而对民族文化歧义的认识则是其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原因。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多元文化考察,对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