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是人们或社会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呼,或是表明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公开的社会身份。据《辞源》载,“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金元好问有诗曰:“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教授学生的人,与现在“老师”的基本意义大体相同。在科举时代,无论有无师从关系,门生也都将主考官和学官称为“老师”,这里的“老师”多指主管教育或科举选拔事宜的官员。由此可见,“老师”一词的内涵是与学问、学…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家作品,总分为“赋”与“杂赋”两类,其中“赋”类又分三种,即屈原之属、陆贾之属和荀卿之属。此三种之分,前人很少谈及,直至清末民初,章炳麟、刘师培始作明确论说,甚为学界推重。其实章、刘之说并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悖历史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义例及有关赋作著录本身的悉心考察,结合汉代赋体创作的众多史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汉书·艺文志》“赋”类三种是按品分类编次的,屈原之属为上品,陆贾之属为中品,荀卿之属为下品  相似文献   

3.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4.
荀子     
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里曾经说荀卿对于亡国乱君的浊世之政痛心疾首,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这里所说的“序列著数万言”即是指的荀卿的名世著作《荀子》。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荀子》有三十二篇,是唐朝杨根据汉朝刘向整理版本编定而成的。《荀子》是一部深邃的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到了汉代,人们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喜欢儒术,曾经两次游学于当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5.
即此即彼     
语言学中曾有“复词偏义”一说,指两个意义相反的字联成一词,但只用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如常听人说:“万一有个好歹,我可负不起责任。”这里的“好歹”是指歹,不是指好。“恐有旦夕之祸福。”这里的“祸福”,是指祸,不是指福。《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要落了人家的褒贬。”褒贬二字在这里是被人责难的意思,有贬无褒。《红楼梦》名气很大,后来的国语辞典便不得不收下这一词条:褒贬,释为贬抑之义。在更早以前,人们也常常有这样的用法。顾炎武先生指出《史记·刺客列传》中“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重在失。《史记·仓…  相似文献   

6.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相似文献   

7.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8.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灵慧     
栾翠红 《广东教育》2004,(11):53-53
有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大数目的计算》。在讲到“十个百是一千”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很自然地出示了一张幻灯片:十张醒目的百元人民币依次排列。教师引导:十个百是一千。这时,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十个百仍然是一百。”全场哗然。老师问:为什么呀?这个孩子好像有点儿“狡猾”地一笑:“我  相似文献   

10.
课例: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第1小节中作者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  相似文献   

11.
酸溜句子     
校园流行语之“校园菜圃”校园的菜圃里长出各具特色的瓜菜,酸甜苦辣,总有一味对你口味,快来尝试尝试。红辣椒注解:一种辣味十足的辣椒。这里指学校执勤很严的学生干部。例句:糟糕,今天执勤的是只红辣椒,该怎么办?苦瓜注解:一种很苦的瓜。这里指受到老师批评或是倒了某种霉。例句:今天早上又吃了一条苦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白萝卜注解:一种全白的萝卜。这里指很平常的学生。例句:A:班上表扬优秀学生,我们又榜上无名。B:谁叫我们是白萝卜!西红柿注解:成熟后又红又好看,很吸引人的一种食品。这里指某种荣誉。…  相似文献   

12.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16.
张才祝 《作文》2023,(42):43-45
<正>一篇作文只有“出新”,才能吸引人,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的“新”,指的是新鲜、新颖、新意。那么,作文要想“出新”,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01关键词审题新审题新,是指同学们在审题时,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文题目。比如,在写“我的老师”时,大多数同学会想到自己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这就没有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但有位同学写的是《我的老师——小弟弟》:  相似文献   

17.
刘小牛 《中学文科》2007,(9):117-117
浙江省衢州市新课程学业考试即将迎来第二年。“如何复习”是许多初三社会政治老师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复习时不仅要做到“依标复习”(这里的“标”是指已把课程目标转换成的考试目标,见《2007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而且要注重复习的实效性,在此撰写该文,以抛砖引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也释《江水》中的“成就”江苏泰兴市刘荡中学王宗祥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文中有写黄牛山的句子:“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这里“成就”作何解?竺晖老师《“成就”应是“成”和“就”》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  相似文献   

19.
赋体溯源     
《汉书.艺文怎》录载赋包括辞与赋,说明辞赋本属于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定汉赋体式。上溯屈、荀之辞赋,根于《易》,宗于《诗》。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有学生问:“这里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又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