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保研、直博”时下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近日,某高校还提出“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方案,让学生在该校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的系统培养。就此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式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类型,是目前国际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用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进行分析,总结了既有关于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国内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目前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以经济学科为例,提出了完善我国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一些参考建议,即构建硕博连读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博士研究生招考环节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第一道关卡。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公开招考三种不同招考方式所面临的信息非对称性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结合我国国情,对于本科直博,建议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前培养机制,方便目标导师对报考学生的考察;对于硕博连读,建议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促进目标导师和报考学生的相互了解;对于公开招考,建议完善推荐信内容和提交方式,客观揭示报考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博士研究生选拔体系改革,改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日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武汉大学每年将从招收的1500个博士研究生计划中,拿出600个名额用于硕博连读,保证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硕博连读采取的是“1+4”的方案,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在一年之内全部学完,英语、政治只上一次,剩余四年时间一心一意做研究。  相似文献   

5.
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班,首次让考生在志愿中填报。进入该班的学生在大一就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资深博士生导师为新生担任导师。现在,高校招生越来越多地采取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模式及一系列相关措施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值得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首先,该模式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分属不同的教学系列,不论从培养目的,还是从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大不相同,所以必须经过分类选拔,将适合培养目的的学生选入其中。我不能说所有本硕博…  相似文献   

6.
新生见面会上,学校宣布了选拔硕博连读学生的相关事宜。硕博连读生在研二的时候转入博士学习,享受博士生待遇,学制三年。那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在硕士同学毕业一年以后,我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由于报名期限较短,我简单地和家里沟通了一下,就报了名。8月23日,我们三个同时填报硕博连读的同学完成了学校的考核,取得了博士学籍,光荣地成了一名博士生。在安静的研究生学院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7.
已成为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的硕—博连读对于激励广大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缩短了培养周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由此联想到,能不能借用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学—硕连读?甚至进而在某些特殊的专业实现学—硕—博连读?我们认为:随...  相似文献   

8.
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硕博连读培养方式是研究生教育中一种较新的博士生培养方式,其培养过程和其他博士生培养方式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独特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硕博连读培养方式的特殊意义,探究目前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构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也谈“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吴镇柔“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这两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改革内容或措施,从广义上讲,均属于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范畴,日益成为大家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并已列人国家教委研究生工...  相似文献   

12.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分为三类: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培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一体化建设应遵循连贯性、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节衔接四方面,探讨一体化课程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当前博士研究生,尤其是硕博连读型博士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及科研状况,对硕博连读生在课题和学术研究中的突出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通过作者作为一个工科硕博连读生多年的切身体会,探讨了自我培养在完善硕博连读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结合论文选题、写作、横向课题、科研、学术报告、交流及团队协作等培养环节中的体会和心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张小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连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兴趣与持久的讨论。目前,对此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硕博连读”有可能冲击现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硕士学位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武汉大学在探索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提出了1+4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本文就武汉大学推行1+4硕博连读的动因、具体措施和创新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常常会遇到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名词,即“本硕连读”。望文生义,本硕连读就是读完大学本科直接读研究生。更科学的解释应该是高校为优秀生制定的本科、硕士打通培养的计划方案和制度。各个高校有不同的操作办法,一部分高校在高招录取时就亮出了“本硕连读”和“本硕连读基地班”的牌子,规定某些专业学生读完本科可以一步到位再读研究生,不需要参加竞争激烈的研究生考试。还有一些高校是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对个别专业的新生进行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硕连读班。此外有的高校虽没有本硕连读班,但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保送部分优秀生直接读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国家教育考试,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其权威性、规范性和整体性不如国家教育考试强;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具有自主性大、分散性强等特点。其院校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与早已实施多年的"硕博连读"相似,在选拔机制上是如出一辙的,"硕博连读"可以看作另一种形式的"申请-审核"制,是"申请-审核"制的一种变化形态;院校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与"申请-审核"制招生的设计初衷相契合:相对于普通考试能够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而言,"申请-审核"制能够考查出学生内化的默会知识,这种难以用考试的方式考查出来的默会知识对于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是其从事科学研究及创新性思维乃至获得更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院校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隐含了严格的淘汰机制。只有将招生考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培养过程中"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才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缩短硕士生学制”和“硕博连读”问题的思考秦惠民编者按:“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的改革设想,对于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利弊得失是否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硕士生培养实行课程学习和论文并...  相似文献   

19.
“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师作为承担者来研究、统筹安排并实施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高质量人才的快速培养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的矛盾处理的一般规律,并试图培养出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成才效果明显的优秀学生。实施方法是:从本科第七学期开始寻找培养对象即保研生或优秀考研生,从毕业设计开始,展开本-硕-博人才统筹培养的工作,通过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连续而全面的训练,进行研究生人才优质、快速培养。经过连续六届学生实践,该研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适应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都亟待提升。高素质高学历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缺乏则成为最大瓶颈,尽快布局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充分发挥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主渠道的作用是当务之急。为此,文章提出三个对策:一是开展部省共建,突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申报教育博士点开辟“绿色通道”,开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局面;三是大力推进深化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本硕博”连读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