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由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读图时代”降生后,电影与电视用百余年的时间为人们带来的光影世界的声画享受,让人们日益趋向于接受其成为文化生活的主导。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西方人的情操、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社会历史等意识形态的发展。正如文学世界与基督教文化如影随行一样,  相似文献   

2.
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你来我往的博弈,吸引了世界舆论长时间的关注,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为此问题在外交上来回穿梭试图加以解决。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说是因为俄罗斯与克里米亚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与情感,俄罗斯与西方因不同的价值观才会致使双方在此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这也解释了为何俄罗斯宁愿受到西方国家制裁也不肯放弃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对外政策与战前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实行与西方体系结合的方针,坚持德法和解合作和欧洲一体化,置身于多边国际体制之内谋求发展,以贸易立国而突出经济外交等。这些特点源自多种因素,其中有当代国际环境的制约,大战历史的影响,冷战背景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取向,德国经济结构外向型的特点,以及德国对历史的正确反思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德国统一后,其对外政策在变化中仍然保持着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5.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比较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比较揭示中国和西方/德国的史学研究中的不平等关系及其后果。第二部分,作者把19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社会史研究潮流称为“社会史转向”(Soc ialH istory Turn),分析其特征并以其为例呈现中国史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结构中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德国与中国社会史兴起过程中的异同来“构建他者”(to Construct the O ther)和“衡量差异”(toM easure the D ifference),从而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线性发展和现代化模型是以统一的全球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的,并强调对其重新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俄乌冲突中,互联网平台对于俄罗斯声音的屏蔽和钳制,以及西方媒体界、企业界和文体界对俄罗斯的抵制反映了西方战略传播的同频共振,这种同频共振是在触发了西方共识机制的情形下形成的。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到最近的俄乌冲突的舆论攻势,西方战略传播围绕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为表征的抽象人性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协调行动模式。在战略竞争和军事冲突中,西方战略传播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同频共振。西方战略传播的同频共振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就硬件而言,西方国家的优势正在受到中国的挑战,某些方面已经被中国赶超。就软件而言,凭借着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传播实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话语系统成为西方国家向全世界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方式、维护霸权的手段和资产阶级推扩其统治思想的“糖衣”。这套话语体系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和文化教育机构的传播和诠释变成所谓的国际社会主流价值共识,同时也是西方战略传播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也在同步上升,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未相应增加。西方国家利用控制国际话语体系的优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西方价值观宣传和拉拢是其推行全球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话语权争夺战中,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发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提高意识形态的国内影响力,也要提高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从内在结构来看,意识形态系统是由“价值—观念体系”“认知—解释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和“行动—传播体系”等要素构成,在具体运行中表现为价值引领力、制度规范力、认知解释力和行动传播力,这些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从这四种力出发,可以对中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总体态势。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聚焦意识形态的结构要素,以“凝聚人心”铸意识形态之“魂”、以“融通中外”塑意识形态之“形”、以“制度之规”维意识形态之“稳”、以“集智传播”显意识形态之“能”,协同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干涉有了新发展。西方新干涉主义更加注意披上"道义"和"法律"的外衣,兼用军事打击和经济、政治制裁等手段;但同样是为了扩大其利益、推广其价值观,确保或实现其世界霸权地位或者主导地位。西方新干涉主义是冷战后世界大势与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日益具有美国式"巧外交"的色彩。它侵害了非西方国家主权及其民众的人权,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并且累及西方国家自身,是对人类道德理想的亵渎和对人类文明的侵蚀,客观上是以暴制暴从而延续人类相互厮杀、相互制服的劣根性,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而不该通行无阻。世界各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丘吉尔“三环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后较长的时期里.“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主调。这一外交方针是英国基于战后世界体制的现状而确立起来的。英国借助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三者,确立英国在国际关系中适当、正确的地位。三环外交中,欧洲居于末位,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发展,国际一体化的加强等各方面原因.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改变其对欧洲的方针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变得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体育外交是以体育为内容载体,以对外交往和交流为形式的外交模式。冷战结束以来,“棒球外交”、“篮球外交”、“足球外交”等广为世界各国所用。近年来,体育外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许多国家都选择用体育外交来改善国际间关系或者宣传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一、依附与盲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表征 1.对西方高等教育理论的简单性移植——依附依附论是高等教育阿尔特巴赫分析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格局的基本理论框架,在他看来,由于世界体系内的两极化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中心——边缘”,即非西方对西方高等教育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背景考察,新加坡倡导“亚洲价值观“的初衷是为了回应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新加坡有自己的人权观,它提出“亚洲价值观”是一项保护国家利益的举措,一种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策略;是对西方人权外交的对抗性反应,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文化相对主义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大众文化波及整个世界,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也随之广泛传播,影响着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念.通过对西方大众文化传播优势的分析,着重探讨西方大众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既要看到西方大众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接受西方价值观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批判精神地对待西方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互联网的连接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政治、价值观等对我国青少年的强烈冲击 网络文化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一种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的特征,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播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科技高速发达、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因特网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自从我国1994年4月第一次与因特网实现全功能连接后,互联网用户在飞速增加,而学校是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的前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表明:85.98%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之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年龄向低龄化、高龄化延伸。目前,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网上运行的信息大多隐含美国式的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在网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的“殖民扩张”政策。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网上广泛传播,各种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想、民族歧视等宣传在网上畅通无阻。这些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将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我国青少年将被西方意识形态所包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