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语文教育中很少重视民俗文化在教学当中重要作用,尤其在古典诗词中富含有大量特定的民俗文化常识,学生没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储备和民俗文化底蕴,就不会领会到作者的用意。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去弥补学生民俗文化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帮助学生积累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古典诗词当中的民俗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古典诗歌当中蕴涵的民俗文化,不仅积累了民俗文化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的蕴涵的深刻含义,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课是一门向留学生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助于该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作为深藏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师政治素质最深层次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政治底蕴主要借助于教师的政治方向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是非观等为课程思政根本性质和教师主体自觉提供稳固而持久的内在保证.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厚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既是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又是来自教育哲学的理论要求,还是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现实要求.厚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需要教师自身注重反思性实践,高校积极搭建教师合作平台,教育部门组织有效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的理论意蕴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革命性变异和传承。这与社会、学校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是相通的。我国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理念探讨互为启发或不约而同的视点,给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拓开了两相沟通的渠道。教师教学信息传播方式、隐性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课程模块的交叉完成教师所应当遵循的民俗。民俗文化的隐喻意义与隐性课程的隐喻意义形成民间的教育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  相似文献   

5.
在中职艺术欣赏课程中,引入中华民俗文化的欣赏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机、有效的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途经有四:一引入对联艺术,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亲近民俗文化;三讲解节俗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开辟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为课程内容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要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方面"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政治素养成长为两个抓手,以教师提升、课程研究、政治素养获取为抓手的三个方面,强化课程历史底蕴、内容思政育人的道路自信、内容建构的国际视野,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民俗文化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诸多益处。"知识和文化需要传承,但这只是手段,让知识和文化落户在幼儿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幼儿理解的意义,焕发幼儿的生命力,才是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1〕幼儿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构民俗文化课程,首先要完成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转化,才能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童话因而也就成为最佳载体。我们借助童话的泛灵思维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知识与教师课程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程度,个人知识的"内隐"影响教师课程参与行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知识为导向,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路径,包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取、课程开发知识的内化,教师知识的共享、课程开发知识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内在诉求,也是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必要前提。硕士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具有培养现代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所需要的丰厚底蕴: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底蕴,具有批判思维、理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具有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实践底蕴。  相似文献   

10.
课程群是指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结合办学理念和西安地方特色,开发交叉学科课程群,形成了体现人文底蕴与责任担当素养的"漫谈‘一带一路’"课程、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古社团、体现学生国际视野的浸入式英语课堂、体现学生实践创新的"春笋计划"申报等,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多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