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2.
<正> 办学报,跟办任何刊物一样,离不开编者,离不开作者,更离不开读者。读者,是指阅读书刊文章的人。学报的读者,就是利用学报获取文献、信息、资料,寻求知识的人。其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乃是不言而喻的。读者工作,是学报工作的轴心,是学报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而一家学报的读者工作能否做好,首先取决于这家学报——具体地说,是这家学报的编辑——有没有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实质上就是服务意识。指的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想到读者。它最起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全面地了解读者对象,认真细致地研究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如何将其艺术的美展现给英语国家读者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或是缺乏美学思维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流失。而充分把握许渊冲教授提出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精髓,在译文中采用一定的审美策略,就能将汉语诗词的美生动地再现。  相似文献   

4.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编辑的公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院校学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学报编辑应该主动参与竞争 ,因此 ,应该培养自己的公共关系意识 ,具体而言即名刊物意识、名编辑意识和沟通意识 ,办出高水平的学报并主动与公众 (作者与读者 )之间进行沟通 ,扩大知名度 ,提高美誉度 ,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传播知识、创造文明而存在的高等学校的现代职能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而依附于高等学校的学报尤其体现出这种综合职能的特性.发挥高校学报报的综合职能与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学报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报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的综合职能,学报编辑必须强化主体意识、读者意识、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策划意识等"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8.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意境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构筑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抑扬顿挫的文理情思,在美的感悟中传授知识,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本文仅从教学美学艺术的角度对教学意境内涵与特征等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一、教学意境的内涵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属于师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两者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意”指的是教师、学生在教学艺术、教学美的创造过程中所表露了来的思想、情感,其特征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境”指的是教学艺术所表现所反映的审美情景和艺术氛围,其特征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欣赏宋代散文,把“形散神聚”作为入门钥匙来步入散文这座艺术殿堂。其实,若从审美的角度对宋代不同体裁的散文做纵深剖析,它还具有人格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凸显着诗意的艺术特质。本文就此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1.
余怡 《陕西教育科研》2004,(4):42-43,5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强调“审美型”教学。本文围绕一年级学生,从“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构建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多给学生审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学报编辑就其服务对象而言 ,只面向高等教育 ,甚至于其局部 ,并不面向整个社会 ;就其业务职能特点而言 ,当属于学术提高型 ,而不属于知识普及型。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而是新的对精神产品的加工制作 ,是更新更高的创造。学报编辑的责任就是应该树立正确坚定的主创意旨 ,排除一切干扰 ,坚持创新与求真 ,使学报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传播阵地。  相似文献   

13.
舞蹈作品需要体现意境美,其实现途径为:在虚实结合中塑造意境美,运用艺术手段展示意境美,通过舞台艺术营造意境美。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15.
艺术美是理想的美,创造性的美。它是审美主体以现实美为根据,以人的审美理想为主导,以美的规律为准绳,自觉能动地创造出来的美。散文类作品,常能显现艺术美的品质,学生喜爱阅读,亦喜欢写作,然很难成为佳品,功力往往不达。我们可以从美学理论角度,指导他们克服一些常见病症。症一:描写拙笨刻板,笔触艰涩法一:“象”形交汇聚合、融化类比作为客体的作品,只有对主体的读者在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强大的美感效应,才会有艺术魅力。艺术魅力可以表现为意、象、势、度等潜能形态。“意”是作品的思想精华,是  相似文献   

16.
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思维科学、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审美教育对创新潜能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素养直接决定着未来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审美能力直接决定着创造能力”。一、审美教育能够开发创新思维创新活动首先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造能力的源泉。开发这种创新思维潜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审美教育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文学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学家为了感染读者,在进行创作时力求创造出一种“意境”,读者要接受美的熏陶与净化,就必须“入境”,而要想“入境”就…  相似文献   

17.
教学艺术掌握原则,是指根据教学艺术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艺术的掌握,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守的一系列要求。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掌握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 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报的编者与读者出现脱节,“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编辑所编的文章读者不愿看,读者愿意看的文章编辑编不出来。这种现象虽然受诸多环节制约,但与编辑的工作水平直接相关。一个刊物的编辑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刊物质量和品味的高低,而对受众阅读心理的忽视也影响了学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学报执行编辑的思维应定位于民族文化传播、积淀优秀学术论文的理念上,弄清执行编辑的责任理念和编辑营造绿色期刊意识理念的元素,对提高学报质量和提升编辑素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