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中感悟     
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将现成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嚼碎捣烂,以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孰不知,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剥夺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感”如何“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完全讲解,而学生只须听取,那就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连自己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而直接把参考书上的课文分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放弃自己的感悟权利,而又进一步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做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疑解难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营造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个“读”字。“读”就是唤醒,就是领悟。因此,教师应该“读”懂课堂,“读”出课堂的精神活力。那么怎样“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凑效的,要靠执教者的得法引读.执教者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引读的方祛.笔者认为引读方法主要有这几种:一、逻辑引读法逻辑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引读法的优点是: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增加学生读课文的机会,并在读中独立领悟课文思想感情和语言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引读法,课堂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张辉 《辽宁教育》2002,(12):35-36
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推进,朗读感悟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从而替代了长期以来的繁琐分析,课堂上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我们还应冷静地看到,不少教师对朗读感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从而走进了感悟的误区。误区之一:非主体的悟1.老师的替代。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把阅读教学的“教”处理为教师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和盘托出地倒给学生,“学”就是学生听取教师分析讲解的过程,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自己都未进行认真的思考而直接…  相似文献   

6.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两次教研活动。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了两场较大的业内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观摩的公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各种形式的读中让学生感悟课文,联系实际说出感受。时下的语文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了一种时尚。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只有少部分教师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于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于是,一些课堂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有的甚至是在远离  相似文献   

8.
设计概说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强调学生与文本深层次地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深刻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意。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畅游语言文字之间。以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为本,注重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盲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老师已示意时间到了;有些教师把尊重学生独特感悟与体验完全绝对化,只要学生有感受、有见解,教师就一味地鼓励。例如,在一堂《狐狸和乌鸦》的语文课上,某位教师引导大家评…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涵泳课文。因为语文课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选人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揣摩、品味.让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就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也符合“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珲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尤其要注意把理解课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读课文,想问题,求领悟,教者只应起引导、评价、答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师不是一味地讲解与分析,而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响属于自己的歌。  相似文献   

13.
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法”。而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本人就此谈谈“阅读五步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刘察治 《教育艺术》2005,(10):43-43,2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对我们教学者而言,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载。①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如阅读时间不充分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忽视经验积累而强迫学生感悟;强调局部深入而忽视对课文整体的感悟;片面强调对内容和情感的感悟,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一味强调学生自得自悟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指导;注重强调个性化感悟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等。可见,目前教学中“读”是明显增加了,但读中的“悟”却还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怎样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我的做法是准确把握“感悟”的切入点,科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  相似文献   

16.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主问题”指的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深入研读而思考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主问题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文的深读、美读,有利于精致地显现课文文本的特点、要点、重点,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等.  相似文献   

18.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  相似文献   

19.
田雪芬 《云南教育》2005,(31):26-27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应创设与课文相符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并催生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本教学设计以小英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在体验的过程中,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实现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逐步领会“掌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