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红色题材纪录片《老镜子》的传播效益分析,从纪录片选题、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纪录片发行和推广渠道的选择三个方面,试图找到纪录片传播的关键因素,以期寻找到纪录片传播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电视栏目纪录片是纪录片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试图总结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创作的理论成果,旨在从电视栏目本质特性与创作两个层面大胆为电视纪录片做一次全方位的理性梳理。在栏目纪录片非虚构的本体特性范围内,根据题材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类纪录片:时事写真型,历史题材型,问题调查型,常态生活型,民族志范畴栏目纪录片,科学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全民热议,成为电视界争相模仿的对象。其所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引起重视。本文讨论"碎片化"的缘起和流行的原因,以及"碎片化"叙事的优势,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及同类纪录片、电视节目"碎片化"叙事的线索,并就整合碎片的一些具体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谈话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主要形态之一,它将人际传播融入大众传播,日常谈话成了电视节目主体。从1996年《实话实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来,各级电视台纷纷开始“谈话”,出现了大批良莠不齐的谈话类节目。分析谈话类节目在当下的生存现状,以透视谈话类节目分众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体的表现体;它独具地域性的民俗展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阐释出了中华文化中统一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勾连在一起,以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为诉求,体现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力图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凸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纵观《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尽管其传播内容有争议,但从该纪录片策划、制作、发行等阶段皆可窥见MOOC时代课程的特点。本文结合后现代课程观,以MOOC的四大关键词对《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对MOOC在我国推进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求学》2023,(9):46-47
<正>说起纪录片,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从早期BBC系列的《星际漫游》《动物世界》,到近些年火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世》《如果国宝会说话》……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承载的或是对种群发展,或是对生命存在,或是对社会问题,或是对现实困境,或是对宇宙探索……的感悟和沉思,而这些被观众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须经由一群人的手来记录和呈现,他们就是纪录片导演。  相似文献   

8.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萌宠成长记》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后,获得了好评。结合已有的动物类纪录片,对其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分析其常用的创作手段和主要的创作特点。同时,从选题技巧、受众心理、叙事手段等几个方面研究《萌宠成长记》在众多同类纪录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风味人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蕴含了许多人类学思想。它强调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与习俗,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概念,也呈现了传统技艺生存的濒危状态,同时还使用了对比多种文化元素的手法,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独特人间风味。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人类学思想的表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观众对教育电视节目多元化的收视需求,现代教育电视节目创作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接受性,也要注重形式的丰富性和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我们冲破固有思维定势,从其他形态节目创作中汲取经验,吸取精华,实现教育电视节目形态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论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教育电视节目如何借鉴新闻节目、纪录片和娱乐节目等电视节目形态的创作手法来传播知识,以增强教育电视节目的可视性,提高观众兴趣度.但是,嫁接并不是生硬的模仿,将节目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庄子·人间世》的结构。《人间世》第一部分从现实生活层面说明处世之难,颜回、叶公子高、颜阖三个故事在论述上是层层递进的;第二部分从形而上的思辨层面论述如何处世,三个层次及所举的例子也是逐步深入的。两部分之间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人间世》最后一段不仅回归到乱世如何处世的主旨,而且接舆与前文颜回、子高等人形成对比,使文章脉络更加连贯。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5,(6):78-81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开来,掀起了一阵舆论漩涡。社会各界虽然对柴静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褒贬不一,但其产生的巨大传播影响力不可否认地存在。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掀起舆论热潮的成功因素在于纪录片的传播五要素环环相扣,配合紧密,并富有独特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人间词话》问世后的一二十年内,况周颐著的《历代词人考略》是极少数对它进行大量引用的著作之一。研究《历代词人考略》引用《人间词话》的情况,有助于探究《人间词话》早期的传播、接受、批评情况,特别是况周颐对它以及王国维词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人间词话》创作的背景、思想来源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来阐释王国维追寻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电影和电视片中的重要片种,除了纪录片的画面外,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影视传播中也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在阐述说理中着重分析纪录片解说词与电视画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解说词的写作要点,以体现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应在各国创新成果交流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呈现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新面貌和新突破。本文以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一集《信息》翻译实践为例,尝试从专业词汇、英汉差异、语域变化三个层面分析如何准确严谨地英译科技类纪录片中的字幕,旨在推动纪录片英语译文传播,以讲好中国故事,使“创新中国”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