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系统的核心,中小学德育的目标、价值、任务、要求及内容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得以实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校德育更富有实效性,首先要建设高质量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新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苗培田 《中国德育》2010,(10):87-8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渐渐凸现:德育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德育过程脱离青少年主体性;德育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现实,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只能凭借虚幻的想像,这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中学德育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彰显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德育课程改革呼唤德育理念的更新,对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一致,这是每个德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品德教育目的观、学习观和教师角色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谈了基础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较全面地论述了基础教育中德育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以来,生活德育作为基本理念推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活德育在实施中也存在简单化、形式化、极端化的误区.生活德育理论尚不完善、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生活德育的理解偏差、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限制是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走出生活德育的实施误区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德育理论、增进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生活德育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以来,生活德育作为基本理念推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活德育在实施中也存在简单化、形式化、极端化的误区.生活德育理论尚不完善、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生活德育的理解偏差、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限制是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走出生活德育的实施误区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德育理论、增进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生活德育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如何抓住德育这个核心,做到“以德治教,以德治校”,这是能否实现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鉴于此,我们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都必须根据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改革创新,探索德育新路,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国际间的交往、竞争和合作日益加强,各种思想会从不同渠道渗透到我们国内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弄清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析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涉及到的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工作,改革德育课程,改革传统的德育方法,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  相似文献   

8.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科任教师参与德育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必须全面认识德育全员化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制定学科教师参与德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明确职责,并把它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学科教师也应主动承担德育任务,加强德育理论学习,不断地探索德育新途径,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为此,科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促使隐蔽德育课程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普遍强调道德教育的改革,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其中不乏有德育课程的原因."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提法,本文首先对校本课程做了概述,然后论证了进行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基本过程及几点建议,以期能对当前中小学的德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自逸 《吉林教育》2008,(17):43-4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设置为主。新德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德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结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德育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教学,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作为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如何把评价机制与新课程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每位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普遍实施,以及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验,我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变化。与之相应,我国德育研究也兴起了一股反思批判与改革探索的热潮,研究者或解析课程改革的主旨和要求.或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问题和困境,或介绍国外德育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德育与智育如何更好地融合、渗透十分关注,诸多学科课程中也尝试着添加了德育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20.
龚增宗 《考试周刊》2008,(4):133-134
本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德育的目标,探讨了在基础教育阶段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特点及一些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