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卫波 《现代语文》2013,(8):120-122
数字技术及网络的普及,推动人们的阅读方式正从传统阅读向浅阅读变迁。所谓"浅阅读",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更多是与传统阅读相比较而对其加以认识,如阅读内容的通俗、大众化,阅读方式的快速化、浅表化及阅读态度的娱乐化、休闲化倾向等等都是浅阅读的表征。作为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浅阅读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浅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观念在转变,阅读方式和习惯在发生变化,传统阅读逐渐淡出青少年的视野,代之以悄然出现的"浅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关注。"浅阅读"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有效阅读方式之一,让人们享受着"悦读"的快乐,也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阅读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甚至有人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称为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对于“浅阅读”,人们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本文拟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浅阅读”现象及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行浅阅读,浅阅读已成为信息时代阅读的趋势和潮流吸引着青少年学子,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对"浅阅读"盛行的校园,如何对"浅阅读"进行扬长避短,如何通过各种举措,进行引导推深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整体素质,是图书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研究将就什么是浅阅读,浅阅读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浅阅读现象趋势分析,以及图书馆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等方面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才是中学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社会进入网络时代,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以浅层化、碎片化、跳跃式、快餐式、娱乐化、功利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对中学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指出,中学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大学生的深阅读与浅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了"浅阅读"与"深阅读"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分清哪些阅读要"深读",哪些可以"浅读",并提出了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深阅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着深刻变化,即时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新趋势。”“浅阅读”趋势是全球化的。英国一项调查表明,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浅阅读”,不仅存在于网络阅读之中,传统阅读也有同样趋势。迄今已有237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短短4年间就收录了近50万个条目。  相似文献   

8.
正快与慢、深与浅其实是相对并互相转化的。人类的阅读从来都有深浅快慢之分,不能因为要提倡深度阅读、整体阅读而全盘否定浅的、快的、碎片化的阅读。当"国民阅读率低下"成为中国的一个问题,阅读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阅读的快与慢、深与浅成为许多人讨论的热点。一般认为,阅读有快慢深浅之分,慢阅读往往与深阅读一体,阅读内容与学问、人生等等大问题相关,阅读状态是细细体味,深入思考,还须身体力行,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相似文献   

9.
当下,人们越来越适应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MP4等阅读方式,信息来源也变得空前广泛,“浅阅读”时代悄然来临.“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人们阅读习惯的一次变革,而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媒介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海量信息涌入,各路媒介竞争,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息传播的最大效用,吸引受众眼球,成了当下媒介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个严峻问题.而微博客的横空出世无疑顺应了这种潮流,并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下最适应时代的传播工具之一.本文主要从浅阅读时代产生的必然性来论述微博适应浅阅读时代发展的特点,并且从中得出对媒介传播发展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和理解生活的最佳途径。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短、平、快"的庸俗作品大行其道,"浅阅读"不断挤压着经典阅读的空间,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在这种氛围下,高中生的阅读更多体现为对日常欲望的释放和快感的追逐,缺乏理性思考。如何让学生摒弃"短、平、快"的"浅阅读",让阅读回归深入和理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培养阅读兴趣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不高且略带叛逆心理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泛读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泛读课外阅读学习需要关注个体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与需求,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人。必读、选读、定题读三合一泛读课外学习模式旨在改革传统大学泛读课外阅读现状,将传统的“完全教师控制”模式、“完全放任”模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商讨式的“必读、选读、定题读综合学习”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的、有目标的课外阅读。它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开发学生高级思雏,并提高他们开展延展性活动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阅读所需的语言学习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元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注重方法层次的数学阅读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训练培养其分析推理能力,通过简单的数学案例展示了预读、精读、通读、串读的方法和效果。数学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力则是衡量掌握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从阅读的性质着手,分析当前外语界对阅读能力的不同看法,探讨了阅读测试中选材和出题这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英语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谈及英语阅读在语言习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指出目前阻碍学生有效阅读的主要障碍 ,提出解决这些障碍的可行办法 ,以及如何进行成功的阅读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结论是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词汇量、文化背景和阅读技能等密切相关 ,且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初读教学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全文内容入手,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构架,理解字词,为细读课文打好基础。可根据文体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在读前提出明确的初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不能过于仓促,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地检查落实。  相似文献   

17.
读文思维状态按阅读者是否与课文思维流动方向一致而分为“原形阅读”和“超原形阅读”。超原形阅读是阅读者先触摸作者文思,然后跳出作者文思,根据阅读者已有知识参照系对课文某一局部作观察和思考。课文被想象成由许多方面合成的综合体,可作形式与内涵两方面的各种解析,从而获得清晰的超原形阅读印象。“超原形阅读”概念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新的深度上认识读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窄式阅读"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窄式阅读的理论来源--克拉森的"输入假设"理论以及有关窄式理论的一些实证研究,阐述了窄式阅读有利于学习者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积累,是一项有效的二语习得策略,如果这一策略被应用到外语阅读课教学当中,也将会对教师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outlines 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weaknesses of the concept of ‘reading age’. It considers ambiguity i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average’ reading age and the tendency for a reading age to become a fixed property of a pupil rather than an estimate of his standing, relative to time of testing and choice of test.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is taken that insufficient is known about the way a reader develops for his attainment to be given a developmental or age‐based score.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in any c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reading development is imperfect. This point is developed further when the assumption of a linear pattern in reading development is criticized.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insofar as reading does follow chronological age an age‐adjustment in the scale used to express attainment is highly desirabl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such as selection of reading materi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educational tests and the assessment of reading progress, are mention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brief resume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eading ‘quotients’ and designating children as ‘under‐achieve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