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海燕 《寻根》2000,(6):94-97
2000年11月13日—16日,“中国鹤璧赵都与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鹤壁市如开。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说:“赵都中牟及赵文化研究是一个在中国古都学、中国古代史及区域文化等学术领域内极有意义又颇富难度的课题。”这个课题解决得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马文化”在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两国悠久的历史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鲁斯捷莫娃向中国记者表示,2014年5月11至1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成为土中友好父系史又一里程碑。于此框架举办的多项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为增强双方交流合作、推动中土关系迈向更新层而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2001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外交部部长德里纳共同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迄今两年多来,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商议和决定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运作始终紧锣密鼓。2003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将众多中国人,法国人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法兰西。事实上,在这一全球聚焦的幕后,早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没有幕布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戏,小戏……。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采访了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中方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  相似文献   

4.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情感和精神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文化的本土意识的基础上,在保持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孙炜 《寻根》2006,(6):4-7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化”是一种常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说其常见,是因为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人;说其独特,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造就圣人的原因和途径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  相似文献   

6.
肖伊绯 《寻根》2020,(1):24-29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最为重要的节日,处处气象一新,家家户户,喜迎新年。但就在这“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又特别讲究个“旧”字,旧风俗、老规矩得一例照旧,这个年才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随着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移风易俗也在所难免,总有那么一点旧时“年味”会不复存在,让人追怀不已。那么,怎样留存、怎样持守、怎样传承这些风俗传统,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衍生出一门专业学问,那就是民俗学。  相似文献   

7.
1O月8日,比利时外交大臣莱特姆高度评价“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认为它有助于比中关系的发展并使欧洲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他在开幕式上说,这个艺术节是比中团队3年共同努力的成果,将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节;介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国庆和上海“世博会”之间的此艺术节,将提升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内涵及其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法国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成功地实施了互办“中法文化年”活动,从而一开中国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活动的先河。之后,中国相继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先后举办20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国文化节”、“中国艺术节”活动.  相似文献   

10.
点水成金     
“史前冰”开财路 美国人哈洛克在纽约开了一家食品店,尽管他倾尽心力,仍敌不过同行的竞争。一天,哈洛克突发奇想,打出一则新奇的广告:本店出售纯正北极冰——奇妙无比的“史前冰饮料”。广告一经刊出,人们纷至沓来,都想亲口一尝史前冰饮料的味道,食品店生意立刻变得十分兴隆。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日前在太原落幕。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北京诺亚文化产业集团发起主办的论坛上,中外文化产业知名学者、专家、业界精英济济一堂,纵论天下文化产业大事,讲演者的机锋与睿见常使听众会心一笑。外国专家学者提供了不少新鲜观念和良策,也算是为我们发轫之际的民族文化产业支着儿吧。是否要有“文化战争”的紧迫感 韩国影视制作专家朴在福,用“21世纪的文化战争”这样充满火药味的字眼,形容国际上文化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他认为,在21 世纪,“文化时代”特征渐渐被“文化产业”、“感性产业”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思语 《世界文化》2008,(12):48-49
上世纪初叶,英国著名作家、艺术家等许多知名人士聚集在大英博物馆附近的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团体,被人称作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早年胡适先生曾译为:百花里,概其意直取自“花开(Bloom)”,而bury于词尾在英国通常指地区,所以翻作“里”,又隐喻这里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5.
恰值“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在京召开暨“法国文化年”即将在中国举办之际,法国文化与通讯部长阿亚贡率其由文化官员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等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去年12月2日,该团一行在和平宾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记者获悉,法国文化代表团此行主要目的是加强法、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合作及“法国文化年”的筹备工作。阿亚贡说,这次“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文化多样性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他还透露,借“法国文化年”可让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它不是单一模式,不是一…  相似文献   

16.
尔尹 《文化市场》2002,(3):21-21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自然是说求上进的意思。回望2001年的文化市场,“高”恐怕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其间既包含了“求上进”,又有许多复杂滋味让人咀嚼,难以消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奥运年和金鼠年的到来,婚庆消费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结婚的礼仪标准模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民俗文化之一的婚俗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全民的关注与保护。2008年起,恒源祥家纺融合“大家纺”概念,将“和气致祥”作为公司的文化定位,由此着手开展“祥和文化”与“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并与产品相结合,由婚庆作为切入口,将中国的祥和文化进行延展。  相似文献   

18.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是江泽民同志继“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之后.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发出的又一个伟大的号召。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创新,是实践“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方略.是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对全党同志.尤其对于包括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在内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我们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严奇岩 《寻根》2008,(4):74-77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其形成直接来源于明初因军事行动引发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把军队留在了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成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按“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定制,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一般认为贵,  相似文献   

20.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视角——也谈“宁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宁信而不顺”非但没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加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