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技论文的评价标准对学科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对科技论文的评价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科技论文的评价思路和方法,科技论文的评价应先重"质",然后是"量",以同行评议为基础,注重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发展;论述了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质的区别,期刊影响力不代表论文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因子不能作为具体论文的评判标准。同时,客观看待引文评价,如SCI收录标准、被引频次以及近10年的提出的科学计量学中的各种指数。  相似文献   

2.
基于LDA的科研成果SCI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SCI进入中国后,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大学管理部门把SCI作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工具。针对SCI评价的局限性,从模式识别理论视角,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理论重新客观全面地评价了SCI收录情况,建立科研成果SCI评价模型。该模型将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修正,并从这两个维度综合评价科研成果,对传统SCI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00—2009年国内12所较有影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内中医药院校的科研方向、科研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方法: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和被引情况4方面对1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近10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文数量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最高,中药学论文最多,并以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论文最多。2006年以后各院校发文呈快速增长趋势。发文期刊多为中国出版的SCI收录期刊,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1篇发表在Lancet上,影响因子最高,为30.758。结论:国内中医药院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虽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比西医院校低。应加大中医药院校优势学科的培育力度,加强研究生和教师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了解SCI的特点、定位、投稿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军红  肖宏 《编辑学报》2013,25(5):507-510
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的数据,对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指标遴选的top10%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超过很多SCI期刊,某些学科影响因子平均值已接近或超过SCI学科均值。这一结果使我们全面、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并有助于期刊制订进一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国6个学科的社科学术期刊3类评价指标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分学科而言,3个特征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3个转载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综合指数和转载量、转载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除了复合即年指标外,其他引用指标间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力指数与其他引用指标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5年复合影响因子两两间呈强相关关系;期刊特征指标与转载指标、引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转载指标与引用指标间具有中度的相关关系。评价体系不宜同时使用正相关度较强的多项指标,或者应适当控制其总权重;期刊选文时不应太注重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等特征指标,应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学报和专业社科期刊相比,3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差异不明显,高等院校学报人不必因为影响力的原因而纠结是否进行专业化发展,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分析等方法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预订外文科技文献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是否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是否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出版、被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情况、SCI影响因子值及SCI被引用次数、国内缺藏情况、是否属于收藏薄弱学科的期刊、被专家学者推荐情况。通过整体与分散评价,最终选出基本符合主要指标的期刊和会议文献作为新增文献资源的备选源。表3。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7.
在对论文影响力与其施引期刊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论文发表三年后的被引次数以及最大年度被引次数所表征的论文影响力进行探讨,对相应的论文影响力描述以及影响力分值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比较SCI和CST-PCD收录论文的变化趋势。2000年SCI收录期刊刊出我国科技论文3万1 040篇,其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增加到12万6 249篇,增加了306.73%,较同期CSTPCD收录期刊刊出的我国论文增加百分比(190.20%)高出116.53百分点。10年来,SCI期刊收录的中国论文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6.86%,CSTPCD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1.24%;发表在SCI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影响因子≤2的论文数平均为72.21%,≤3平均为85.42%。10年来,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增加幅度明显高于CSTPCD,但其影响力有限。要区别对待SCI期刊,控制在影响因子≤3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在>5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研究Altmetrics指标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同时,基于Altmetrics指标全面评价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发展和完善Altmetrics计量系统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以2014-2016年Altmetric Top 100论文为样本,对每年的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来源期刊、学科分布、获取方式、作者地域及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这些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对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Web of Science上的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相关性随时间的动态演化。[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主要来源于一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其学科主要集中于医疗健康与生物科学,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且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中开放及自由获取的比例逐年增加;Altmetric分数能够定量地反映学术论文在社交和新闻媒体上被公众关注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被引频次存在一定正相关,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1999-2007年SCI和SSCI按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50的期刊共735种的实证研究,发现被引次数、是否英文与之正相关,而载文量、自引次数、自引比例、半衰期与之负相关,且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这反映了影响因子在度量期刊重要程度上的局限性,同时,当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成果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机械地依据影响因子,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影响因子和被引用半衰期,体现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10年被SCI收录的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数据为基础,利用JCR提供的国际期刊文献计量指标,从发表论文期刊的国别、影响因子和我国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等视角分析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的发表态势,同时从国际期刊发表我国国际论文的发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对国际期刊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15—2022年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近年来SCI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变化特征及其对科研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2015—2022年期间高JIF的SCI期刊比例增加,低JIF的SCI期刊比例下降,JIF整体出现连年上涨趋势,且2021、2022年涨幅显著增加。这说明SCI期刊的JIF正在经历泡沫式膨胀且情况日益加剧,而中国SCI期刊的JIF增长率更甚于世界平均水平。JIF膨胀表面是论文数量和参考文献列表长度扩张的产物,但受益期刊精英群体和受益作者群体的推崇才是其增长的内在驱动,其侧面反映了追求高JIF的学术风气依然高涨,将造成JIF指标的进一步强化和滥用,引发更多有关结构性歧视和学术公平性的矛盾。此外,JIF前50位期刊多数保持稳定,其中知名期刊家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SCI期刊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45%,在2022年JIF前50位期刊中只有1家,国际影响力较小。培育国内高影响力期刊,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进行期刊质量、效益、贡献多维评价,并结合同行评议开展科研综合评价,是破“SCI至上”、弱化JIF膨...  相似文献   

13.
《工程建设与档案》2011,(2):181-181
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随着社交媒体和电子出版平台的兴起,利用期刊在Twitter上的关注度来评价期刊能够对传统的期刊评价方式进行补充,发现该指标与传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并以期最终构建合理的期刊社交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方法/过程] 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社会科学版,选取国际图书情报学领域影响因子前30位的期刊作为该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为了研究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的基于引文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利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对期刊Twitter提及频次与8个传统指标(总被引数、影响因子、5年期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数、引文半衰期、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JASIST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和Scientometrics是本领域中在Twitter上受关注度最高的期刊。期刊Twitter提及频次仅与期刊特征因子间存在中等的显著相关性,与其他指标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期刊,在Twitter上设有官方账号的期刊明显得到更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5.
SCI的引文统计指标及其与研究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引证类型和检索系统统计源期刊组成分析SCI的引文统计数据及相关指标与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间的不对应关系,并从引文统计时段、论文类型和期刊大小等方面探讨影响因子本身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被引情况指出SCI中引文数据的统计错误。认为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评价中,一定要具体分析SCI的统计数据,适度、合理地使用引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琳 《编辑学报》2013,25(2):200-204
通过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比较分析和实例佐证,发现特征因子在跨学科评价方面的优势较突出。对我国的优秀期刊进行特征因子指标分析,得到了与常规影响因子不同的结论:1)我国一流期刊实际的学术影响力远低于国际一流期刊的影响力;2)相对于其他学科,我国物理和化学学科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在影响因子排名处于劣势的我国数学类期刊,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现行期刊的评价指标以正向评价指标为主。为探究期刊的反向评价指标,研究与高被引论文相对应的零被引论文的占比情况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基于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的经济学学科发文量位居前10位的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在2-6年后的零被引率,并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其与JCR 2012年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5年影响因子和h指数等指标,并探究其变化趋势与时间窗口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期刊零被引率用于期刊反向评价是合理的,对于经济学这种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时间窗口定为2-3年更为合理,随着年限的变长,论文零被引率与期刊的综合实力的关系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8.
贺嫁姿  赵大良 《编辑学报》2020,32(4):361-366
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的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将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该文件印发的背景、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科技期刊在破除论文“SCI至上”的背景下应注重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回归期刊出版本质,服务科学研究;开放办刊,与国际接轨,建设一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9.
梁雁 《出版广角》2011,(8):58-59
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期刊在科学活动中作用和价值的体现,也是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可被引文献量是期刊信息占有能力、传递能力和输出能力的重要体现,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水平,总被引频次客观地说明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影响因子直接反映期刊被使用情况,Web即年下载率通过期刊篇均论文下载数量的多少来评价期刊质量。它们是揭示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肖宏  伍军红  孙隽 《编辑学报》2017,29(4):340-344
在学术期刊的计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2项最为重要的指标,占据了较高的权重;但是,期刊办刊历史长短、发表论文多少、出版周期长短、学科人群多少等都会影响总被引频次的大小.尤其是一些发表大量低水平论文的期刊,依靠论文数量众多,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但其影响因子却很低,论文质量很差.如何客观甄别这类论文数量巨大而质量效益不高的期刊?本文提出一个全新的衡量期刊量效关系的指标——期刊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JMI).“量”指期刊的发文量,“效”则引入期刊影响因子.JMI定义为某刊影响因子与该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的比值,意义是平均每篇文献对该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值.JMI能客观反映同一个学科中量大质低的期刊的“臃肿程度”.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版)》中,JMI被应用于修正期刊影响力指数(CI)排序,使CI排序更准确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科影响力排名.实践证明,JMI是一个对学术期刊量效关系进行客观评判的有用的计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