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倩 《东南传播》2020,(3):105-108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各行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媒体人跨界到公益领域,丰富了公益传播的方式,网络公益成为时下主流。99公益日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全民公益日,将中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成功与否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式,结合霍夫兰说服理论分析99公益日的传播效果,从而思考互联网时代的公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在微信平台中大放异彩。其中,微信公益众筹成为微信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模式较之前的公益传播模式而言具备更多特点。本文将以"众筹网"为例,参考拉斯韦尔"5W"对其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后起之秀的传播媒介其发展速度很是惊人,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微博与公益事业紧密结合,成为现代公益事业的代表。随着传播效果的扩大,微博现在积极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社会问题上来,这种通过网络管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极具创新性。微博公益议题的传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交互性、草根性、即时性等特征,将公益平民化、常态化,并作为一种生活方法而出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多元性、广泛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公益传播存在的缺陷,互联网公益实践使"轻松筹"等微公益渐成趋势。传统媒体作为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变化,探索具有更佳传播效果、更好社会效益的公益传播路径,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出媒体特殊的贡献,这也是传统媒体所应当担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公益传播意识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当前电视公益传播的大背景下,公益四维主体:电视、政府、企业与NGO的公益意识转型,未来形成电视公益传播下良性的循环链条,以期为业界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简短实时信息发布的社交网络平台备受青睐,公益事业也借助这一平台迅猛发展。作为后起之秀的微博公益逐步在公益传播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也导致微博公益出现大量问题,受到公众质疑,影响正常公益传播活动。为此,本文通过对微博公益的研究,探析其发展现状与传播特点,总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为探索适合微博公益传播的道路、推动微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7):58-62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媒体投身公益这一社会行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和探究。互联网投身社会公益能够把既有的物质资源转化为象征领域中的符号资本,为其在场域中获得影响和支配他人的符号权力,将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误识"和"惯习"转化为网络媒体对社会资源的合法化拥有,显然,这对网络媒体的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得移动互联网者得天下",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来说,更是如此。整个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开始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基于手机应用的新的公益传播载体,尤其是公益微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公益思维、公益前景,对传统公益传播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公益微信是移动公益时代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赛 《新闻战线》2024,(5):18-19
公益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见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也彰显了我们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介入,我国公益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流媒体的公益力量也正在实现价值理念的迭代升级,从强调募捐的“量”变为强调公益项目的“质”,“互联网+文化”让公益项目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校网络公益文化,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探索“互联网+文化”的具体实践,是提高青年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抓手.高校人文环境、学生素养和信息化建设为此提供重要支撑.对此建议:一是通过整合全媒体传播、加强网上议题设置等弘扬公益精神;二是通过培养正能量传播志愿者、推动在线帮扶等做强公益声势;三是通过盘活校内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对接政策资源等将高校打造成网络公益高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为了提高影响力,增强传播力,常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新闻公益行动。在进行此类新闻公益行动的时候,应当守牢职业操守、道德底线、法律红线这三关,否则不仅达不到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目的,反而会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惹上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3.
陈萌 《新闻世界》2012,(2):52-53
微博传播所具备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给公益活动或公益事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这可以让公益变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可以大力推动微博中的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由微博的特点入手,结合自己对当下微博公益的发展状况的观察,探讨微博特点同公益活动的契合,最终提出对微博公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期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公益事业部分能够在微博时代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7):45-49
公益2.0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公众利用网络媒介的公益参与度,也对民间公益组织的网络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民间公益组织运用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与利益相关者开展有效的互动,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传播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其网络传播综合能力仍亟待提升。民间公益组织应强化其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升其网络传播的公信力和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信度,同时应与支持型公益组织持续合作,增强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结合自身公益服务定位,优化网络传播的流程,以增强网络传播力,最终形成新型公益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樊传果  张丽 《传媒》2014,(11):58-60
正"故事版"的公益微电影,因其具有时长的"微小"性、内容题材的真实性、诉求表现方式的艺术独特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欢迎,表现出愈来愈强大的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载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草根"公益人在积极参与制作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微电影。公益微电影通过故事载体和剧情刻画出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并且凭借  相似文献   

16.
项飞 《东南传播》2020,(5):84-86
罕见病是小众,关注罕见病的公益基金也是慈善领域的小众。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突破信息茧房,让大众对罕见病、罕见病公益基金有认知、认同,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方向。以科普传播为切入点,用媒体运营思维运维公益基金,以罕见病公益基金华基金为例,阐述了"公益+科普"的创新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背书、新媒体广泛传播,通过科普知识传播带动罕见病公益事业发展。让人们深入了解疾病知识的同时,给罕见病患者更多包容和关爱。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8):21-26
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话语表达空间中,公益传播力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重新集结和组合,新浪微博成为公益传播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认证的公益机构的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认证公益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公益机构间的关注关系构建社会网络,通过对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进行测量,探索公益机构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和特征。研究发现:公益机构在线社会网络存在多中心的差序格局,公益机构传播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和马太效应,公益机构信息传播呈现圈子式的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群网站的兴起,为公益组织运用网络进行公益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研究较少有针对公益组织如何使用社群媒体的研究。本研究以四大公益传播策略,包括形象建立、资讯传播、公众沟通和议题呈现作为主要研究架构,以13家拥有加"V"新浪认证的全国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微博主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针对其微博页面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公益组织如何使用社群媒体与其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安德鲁卡内基《财富的福音》中的阐述,公益是使用剩余财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优越性体现在,它是通过少数人将剩余财富按照最佳方案进行分配,不会造成游手好闲和各种恶习。但是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可能要有所调整,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慈善事业并不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的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因此,作为公益事业的主导者和中间人,公益机构面对的信息接收者也会更加广泛和精准,品牌传播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规划。  相似文献   

20.
陈亚玲 《东南传播》2014,(9):1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号召网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可以说,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赋权功能激发了网民的公民热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个体权利自觉,促使网民积极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力量。而网络赋予了民间慈善机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员平台。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公益慈善中媒体动员、公益动员及情感动员三种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