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磊 《出版广角》2016,(13):45-47
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涉及论文作者、学术期刊及责任编辑的版权问题。论文作者的版权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其一旦与期刊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学术期刊属于汇编作品,期刊的版权受到法律保护;责任编辑在汇编过程中付出了智力劳动,应该享有责任编辑署名权。期刊社只有处理好作者、期刊以及责任编辑之间的版权关系,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数据库已成为学术信息聚合、传播的主要平台,当前国内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运营遭到诸多挑战。探其渊薮,现有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运营体系存在合法性风险、稳固性风险和垄断性风险。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社、作者三方之间版权协议授权瑕疵、利益分配不均、独家授权等问题是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应以版权协议为核心重塑运营格局,在厘清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的基础上革新版权授权协议,重构收益分配机制。此外,政府应限制独家版权授权,与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共同完善公益性学术信息供给。  相似文献   

3.
初萌 《科技与出版》2023,(1):96-107
图书馆在线提供学术期刊论文通常需要获得论文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主体授权,由于主体间相互牵制、交易成本过高,加之拒绝许可的实践,当前通行的版权授权规则不利于学术期刊论文的广泛传播,制约科研发展。着眼于论文作者与传播者的利益失衡问题,构建默示许可与法定许可相结合的授权机制,是破解“知网模式”版权症结的有效方案。具体规则可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从严解释投稿须知“转让条款”的含义,二是拒绝引入“选择退出”机制,三是完善许可费用收取与分配机制,四是强化权利人非财产性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数据库蓬勃发展,其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使得版权关系复杂化,容易诱发侵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期刊产业高质量发展。具而言之,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侵权原因在于:既有授权模式不完全适应数字出版的实际需求,学术期刊共同体版权利益失衡,作者维权路径不畅。与此相应,合理的治理路径包括:建立合法高效的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版权收益分配规则,依法规制数据库垄断行为,畅通作者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期刊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化转型尚未探索出有效路径。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编辑创新性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章通过介绍"OSID开放科学计划",阐述应用"现代纸书"模式,借助SAYS (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推动期刊轻量化转型,整合运用平台资源,实现对编辑、作者的有效激励,提升期刊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促进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为期刊增值,最大化提升期刊影响力,促进期刊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可能面临侵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两项著作权的风险.因此,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在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应当明确约定的合同,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数字化授权,在数据库数字化过程中注意保护期刊的版权信息和单篇作品的完整性,同时采取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等保护作者和期刊社进而保护数据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知识资源平台的参与极大提高了中国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推动了知识分享与学术创新,但也使版权问题复杂化。知识资源平台的快速扩张,带来一系列侵犯学术期刊数字版权的问题,加强版权保护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作者、期刊、平台、读者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各方利益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只有通过完善数字版权立法、加强知识资源平台管理、发挥集体著作权组织作用等措施,才能保护好学术期刊的数字版权,协调好作者、期刊、平台、读者四方利益,推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硬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有必要构建集投稿、AMLC过滤、分流导航、审稿、编辑、发行、浏览、下载、统计、交流与评价、著作权代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统一的数字化出版与管理平台,全面规范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促进学术期刊向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用技术手段与行规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创新学术期刊的赢利模式,提供编辑、读者、作者三方广泛便捷的交流平台,建立符合作者与期刊社双方利益的合法的著作权代理机构及版权交易管理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孙艺倩  李伟  金东 《编辑学报》2015,27(4):363-364
医学期刊编辑、读者、作者是学术交流舞台的主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编辑作为联系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应坚持“为读者办刊”的理念,在深入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期刊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同时要不断强化对作者的培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并帮助作者产出优秀的成果,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数字化期刊向数字期刊的过渡阶段,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加入数据库、自建门户网站和开发专业APP等多样化的转型路径.面对数字化盈利模式不明确、体制机制限制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学术期刊应坚持学术质量为王,创新学术期刊产品形式,并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同时布局全媒体,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最终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出版社与高校图书馆是我国高校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关键主体,承担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使命。文章通过分析高校馆社知识服务的双方资源、协同平台等方面要素,梳理出高校馆社知识服务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利用WSR系统方法论,从馆社双方知识资源整合、生产与创新的物理(W)维度,高效知识管理、有效知识传播的事理(S)维度和知识服务价值追求的人理(R)维度展开,构建高校馆社知识服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促进我国高校出版社与图书馆知识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宋歌 《科技与出版》2022,(7):129-135
学术期刊数据库垄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痼疾,已多次被推向社会舆论风口。学术期刊数据库倚仗其市场主导地位忽视作者权益,通过不合理的高价、不对等的合作关系获取了高额利润,对作者、使用者和期刊社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能力不足、有效竞争缺失使得数据库在学术资源供应链中处于垄断地位,科研评价体制加深了作者对数据库的依赖。为了规制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垄断行为,应当以集约化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建设为核心,革新学术期刊数据库经营模式,引入开放存取制度,以此提高社会公众知识获取与利用能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共享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报刊利用微博内容涉及的版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涵 《中国编辑》2012,(2):52-56
文章结合新《著作权法》,分析了微博内容成为作品从而享有版权的要件;通过对微博网站服务协议的分析,以及对报纸、期刊社自建微博,演绎、汇编微博作品和作者不明的微博作品等几种具体情形的讨论,厘清了微博内容"落地"平面媒体时原作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报纸、期刊社三者之间的版权归属;论述了报纸、期刊社在刊登微博作品时应注意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约定许可、职务微博作品的优先使用和应避免的侵犯微博作者人身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学术期刊体系中,多数高校社科学报处于底层.工具理性思维的泛滥,导致高校社科学报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学报社会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不少学报一味迎合评价体系,以致自我的迷失.本文认为,高校社科学报应该以公共学术平台为发展目标,由综合性期刊逐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努力构建在线学术平台,带动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发展;融入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从而促进高校社科学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并不自然等同于授权期刊社可以将其作品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者同意期刊社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其作品并获得报酬,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同意期刊所加入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将作品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公众并获得报酬。作者享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期刊社用“版权声明”等来替代与作者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建议期刊社和作者签订书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滨 《编辑之友》2016,(11):36-41
信息技术发展对学术传播带来巨大影响,内容获取与有效传播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多种出版模式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多指标和多维度评价构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移动数字出版将促进传播内容与渠道深度融合;单介质线性出版流程将向跨媒体融合“云出版”转变.文章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因应策略:优化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制订整体规划,加强版权保护,构建学术期刊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保障体系,探索合作共赢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探索现代化出版管理与运营模式,锻造高品质学术期刊集群,促进医学期刊领域创新发展。通过4个“统一”模式,加强期刊管理和运营,促进集约化发展;借助标准化、规范化夯实平台基础,提升多元服务能力;已经形成编辑、出版、传播、利用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集约化发展。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孵育集约效能、发展数字经济面向集团化发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办刊思想、制度、标准、出版经营制度规范化方面的探索,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健全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理念的生态级平台,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实现数字化、专业化转型与集团化转变进行了良好实践。实践证明,集约化管理可强化期刊的专业化出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科技出版效率、提升期刊内容质量、降低工作成本并持续增强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加入某一个或多个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二是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独立建立自己的网站,或是和大型期刊网站合作建立具有自主版权的主页。我们应巩固完善现有的数字出版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数字出版形式,比如纯网络社科学术期刊。无论数字出版的形式怎样变化,社科学术期刊只要坚持不断满足读者和作者学术研究的需求,就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担当起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字版权的相关概念,在确认数字版权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传统的出版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我国的数字版权的构建发展路程,为我国在出版转型时期的数字版权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追溯我国英文医学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期刊的发展历程,量化分析OA转型对期刊的影响,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环境中的发展路径探索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基于InCites数据库、DOAJ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期刊网站,梳理1980—2022年间我国被SCIE数据库收录的英文医学期刊的OA转型趋势,对比OA期刊与非OA期刊之间的差异;并通过OA期刊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研究OA转型对期刊学术影响力、学术合作以及社会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共有44种英文医学OA科技期刊和23种非OA期刊被SCIE数据库收录。自2010年起,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出现OA转型热潮,越晚创办的期刊OA转型时滞越小(P<0.001)。相较于非OA期刊,OA期刊的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和国际合作比例更高(P<0.05)。控制其他因素后分析得出,OA转型能够显著提高期刊JCR分区排名、国际学术合作水平及社会效益(P<0.05)。研究提示,我国英文医学科技期刊逐渐形成OA出版共识。OA转型能够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国际学术合作,增强期刊社会效益,建议我国进一步推动OA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