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文人学士中有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涉猎书籍时,随时注意积累材料,凡有所得,随手笔录.这种随手记录的零星琐碎的随笔,用的是无韵的散文写的,名之曰“笔”.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  相似文献   

2.
散文需要写出情趣来,作者的感怀通过情趣而抒发,读者从情趣中受到情操的陶冶. 情,真挚的情感,笔到情到,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散文以情动人,尤其以真情打动人.常说.无惊人之笔.却有动人之心.这便是一篇散文的浓重情感的作用,刘勰在《神思》篇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当作者写到真情流露之际.或憎或爱.或悲或喜.心境的变幻可说是  相似文献   

3.
档案中承载的记忆虽已成过往,因其事件印痕的本原、象征意味的寄托、叙事情感的表达,使档案记忆在构建中始终保证着“真实”,并可通过场域印证、身份认同、辨伪考订等方式对档案记忆之“真实”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读贵刊2月(上)新闻拼盘中的《事故》,两所大学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疏漏。草菅考生一事,不免感叹,被盲目举债扩张、学生弑师、论文抄袭、贪腐成风等丑闻淹没的今日之大学,正如卢梭所言,“充满了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四季的情趣     
近来出版界对随笔散文似乎情有独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上海文化出版社“五角丛书”中的《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八册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尤其是后者,无论是从装璜上还是从书的名目上,都是极其吸引人的。但是对我来说,与心性较为亲近与读起来较为亲切的,当属日本作家的散文与随笔——其书名就叫《四季的情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极得个中三昧。 钟嵘谈到文艺之产生,乃植根于人的情感之变化;而人的情感产生的时候,则是因为四时之感动:“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  相似文献   

6.
几乎有目共睹的是,近几年在改革开放、商海滔滔的时潮中,文坛渐次归于沉静、清寂之态.唯有散文创作呈现活跃、走俏之象.这不仅表现于纯散文杂志的不断出世,尤引人注目的是报纸副刊、周末版上散文容量的增加.除了明标了“散文”的文章外,尚有更多没打旗号的文章是作为实际上的散文丰富着版面的.诸如“随笔”、“小品”、“专栏文章”、“人生感悟”等文章皆可列入散文一族.由此可见,散文是寻常生活、艺术创作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一种文学式样.当然,真正好的散文,即艺术的散文,是不易做的.至于能传诸后世、藏之名山、千古不朽的佳作,就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7.
崇尚经典吧!     
近来偶读周国平先生的一篇散文《有所敬畏》,文中大意是人不可以相信神灵,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和崇高的东西。在当今社会浮躁之气上升,“玩股票”、“玩文学”、“玩电视”和“玩XX”几成时尚的情形下,周先生的清醒和理智着实让人钦佩。出于职业的原因,笔者由此联想到了图书出版业。尽管书店的书架上平均每天要摆上约四五百种的新书,经过炒作和煽情的图书不时掀起一股股热浪,很有“乱花渐欲迷人眼”和“你方喝罢我登台”之势,但大浪淘沙,随之而来的是图书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淘汰率的提高,真正称得上有分量、有价值和令人有所启迪的图书并不多,换句话说,真正称得上经典的  相似文献   

8.
《龟兔赛跑》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寓言故事。学过这个故事的小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骄傲就会落后。这就是象征手法的作用。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文学上的象征手法,就是指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和思想,或寄托某种特定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而象征符必须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即既具有字面意义又具有类比或联想意义的符号。比如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在华盛顿,是一座白色的建筑物。“白宫”的字面意义是指美国总…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可以说是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新闻评论的特殊地位,人们很容易将评论误认为是单纯地向读者发号施令,板着面孔教育读者如何如何,造成评论写得不生动、不活泼,歌不敢歌,恨不敢恨,没有情感色彩,成了令人生厌的“八股文”,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使新闻评论的战斗力、思想性、指导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笔者现就情感在新闻评论中的审美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新闻评论的崇高美众所周知,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革命,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一革命进程中更是创造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作为新闻评论,它理所当然要为这场革命大造舆论,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这项伟大崇高的事业讴歌颂扬。崇高之美在新闻评论中自然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鼓舞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号角。如第五届中国新反的审的单者,了,不情的美们化群进歌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上下一心打好全年改革攻坚战》,充分...  相似文献   

10.
什么谓之“杂谈”?在各种介绍新闻写作的书中,似乎没有这个品类.它,应当是各式新闻评论、时事评论、群众性评论、署名文章、杂文与随笔的总称.将“杂谈”作如是观,那么可以说它在一切报纸、杂志中都是常见的文体;而且,在一些报刊中它出现的频率极高,因而拥有大量的作者和读者.由此不难推知:它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杂”.“杂谈”作者,如能对它那杂的特性作深切的体察,从而尽力适应杂的要求,就有望创作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作品来.我以为,可以着重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适应.适应内容的杂.由于“杂谈”可以在几乎是任何一种报刊落地生根,而报刊本身又有着综合性报刊、文化类报刊、经济类报刊、行业类报刊等分别,可见“杂谈”可以谈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就一种综合性报纸来说,各个版面、专刊之中,也有迥异的“杂谈”地盘.“杂谈”作者当中的好手,会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为此,“杂谈”作者心目中经常转动着捕捉“问题”(题目)的雷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杂谈”作者的生活本能.相反,“杂谈”写作的初学者之所以常常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正是由于他对“杂谈”内容之杂缺乏体察,还不能适应.要在“杂谈”写作上“更上一层楼”,就要培养自己热爱生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散文?这一话题,目前文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我只是根据我本人几十年来读散文、写散文、译散文、评散文、编散文获得的体会,说说自己的观点,说说我的散文观。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兼而有之。 散文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区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狭义散文。“五四”以来,对这种狭义散文,有不同的称谓,如散文小品、美文、絮语散文、文学散文、纯文学散文、艺术散文等。因为这种文学小品充溢着作者的情感,故我常…  相似文献   

12.
我得到一本装帧精美的《庞伟华散文》——沁着墨香,我一气读完。 直觉告诉我,这几十篇散文,虽说还没有达到珠圆玉润的精美,虽说还没有登上当代散文创作的颠峰,但正如林非先生所首肯的,“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林非先生所预测的,“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为,他一直在“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因为,他“充满浓烈和深沉的情感”;更因为,他有一颗献身散文的真诚的心! 这决非虚言。在《感悟芦  相似文献   

13.
许多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存在“专业认同”之困。从“群体认同”视角切入,本文以为建构“专业认同”应该从知识、价值、情感三个维度着手。在教学上要回归常识,传授扎实基础知识、注重专业实践、培养精湛技能;教师则要回归学术,建构“教化权力”;新闻学教育则要回归“人文”,涵养价值与情感。在具体措施上,本文提倡推行学业“导师”制、强化师生互动;采取非常策略“培优”,以打通主流媒体就业途径;注重日常教育“仪式”,以“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作出是与非、好与坏、美和丑、崇高或卑微的判断的同时,也表现出或喜怒,或哀乐,或亲切激动,或淡然冷漠的态度。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叫做情感。情感作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自然伴随  相似文献   

15.
杨恒林 《大观周刊》2010,(46):93-93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报人梁启超,堪称“为情而造文”的大师,他那“笔锋常带感情”的文字,至今读来,仍觉热血沸腾。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杰出战士范长江,他留下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这对双璧,也是浸透着爱国激情的高亢之作。建国后出现的以《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通讯作品,文中洋溢的崇高情感,更是激励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相对而言,中国的新闻写作更重视情感的因素。西方的新闻虽标榜为“客观报道”,力戒“主观色彩”,但也并非真正排斥感情的介入。他们所强调的“人情味”,实际上,正是一种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欧风美雨中的国学保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风美而驰而东”,这是20世纪初人们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作的简单然而准确的描述。19世纪中叶以来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中国人,经过庚子事变,已彻底丧失了信心。戊戌时期,人们还在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变法的依据,所谓“孔子改制”;可是这时候,欧风美丽已不再是耻辱的象征,早成为仿效的对象甚至是变革的依据。当时已有目光敏锐的人士指出:“字内士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作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l〔l〕这种“醉心欧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8.
谭健 《军事记者》2012,(5):50-50
这是继我的《观剑识器——谭健文艺评论选》之后的第二本个人专集,收录选编的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一批杂文。随后,《观象抒怀——谭健散文选》与《观云卜雨——谭健理论文章选》两册,不日也将付梓出版。屈指算来.自从误入文字行当以来.大抵已有近20年时间未能署本真之名“操觚染翰”了。原因无他,“功名尽在长安道”.因为职责所系,我把自己此前所积累的学识和文字修炼功夫.基本上都投入到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鼓与呼之中去了。  相似文献   

19.
我这里所说的哲用感悟,是指文勇所表达的理性指向,或叫文章蕴含的旨意.“文以载道”、“诗言志”,似乎是古来提倡的要义.可能有论者反对“文以载道”的古训.以为篇篇文章何必都来谈“治国平天下”的奥义?但我这里的“道”,也并非资同的谈“治国平天下”,是指一间文章只要言之成理、不无病呻吟即可,传播知识、抒发情趣也是“道”.中国是一个散文的泱泱大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传世之作,自然有不少是布“治国平天下”之道的.《论语》、《孟子》可谓是人生经验、处世哲理的结晶.《庄子》更是处处昭示了生命意识、字苗奥旨.《史记》更因其煌煌的历史容量和人生评判而被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魏晋时代便有嵇康的“清峻”、阮籍的“遥深”之作.唐宋以降,更有八大家慷慨悲歌、忧怜苍生、阐释人生至情至理的雄文.当然也还有行吟山水、独抒性灵的明清散文佳品.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曾相当推崇梁实秋的散文,以为它“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是的,当潮退岸阔,风清月朗之际,我们再来细缀慢嚼其蕴藉悠长、脍炙人口、在历史天平上仍不失其应有价值的散文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