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莉  张涛 《青年记者》2006,(16):70-70
题目是一篇章的眼睛,每天报纸送到读手中,进入读视线的首先是标题。新颖、醒目的题目,不仅能吸引受众,还会显示报纸的业务水平,提高报纸的知名度。一个有特点、有个陛、有寓意的标题甚至会让读终生记住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2.
几,─读Jǐ,与数有关,如几十件衣服,所剩无几,几何级数;二读jī,有名词性质,如茶几、窗明几净;有将近之义,如几乎,不能通读为jǐ。纪,一读jì,如纪念、遵纪守法、纪要;二读jǐ,姓,如纪昌学射。瓦,一读wǎ,有名词性质,如瓦房,弄瓦之喜,瓦釜雷鸣;二读wà,有动词性质,如瓦刀,瓦(wà)。任,一读rèn,如任重道远;二读比rén,姓,某些地名用字,如任公子(古代善渔者),任县、任丘(都在河北省)。不能逢“任”只会读rèn。第三种情况是一字多音之误。和,一读hé,如和谐、和睦、总和、和局(比赛…  相似文献   

3.
《笑傲江湖》推出个名人令狐冲,这一下子“令狐”这个罕见的姓,地球人都知道了。“知道”了,却念错了。以我的耳朵也听了几百回的“令狐”,对的极少。“令”的读音有三:一读 Lìng,是量词,500张纸为一令,这个读音不常用,但也却很少听人读错。二读 Lìng,这是通俗读法,最常用,司令、命令、口令、绕口令、县令、时令、令尊……三是读 Líng,不常用,古地名令狐,姓令狐。令狐冲的“令”就应该读 Líng。不可以读 Lìng。这样说的根据,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二是《普通话异词审音表》。所有名为《笑傲江湖》的电视剧,全没念对。我听到读对的也有,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新闻联播,说到云南省省委书记令狐安时,读的是 Lí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5.
陈子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家,读他的发掘现代文学史料的文字,有一种读历史掌故的愉悦,有一份怀旧的感动.现代对于读书人是一个人文自觉的时代.作家们无论是在作品形式上的尝试,还是在内容上的开掘,一出手就是一种风范,一亮相就是一座峰峦.那一批杰出的人物,是如此才华横溢,如此生命力旺盛,真让人有一种不尽文采风流的感觉.读陈先生的<发现的愉悦>,这种感觉再一次被唤起.这固然是因为历史本身的魅力,那些杰出人物的魅力,但陈先生的文字也是一种不尽文采风流.  相似文献   

6.
有一日我突然悟出,我的先天性营养不良或是某种维他命过剩,也许都应归咎于那句话。那句话在30年前就作为父母的座右铭写在了我的掌心。那句话是说,中国现代文学几乎无可一读,要读就读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8.
海盗是一门相当古老的犯罪行业,自有船只航行以来,就有海盗的存在。本书既介绍了当下的海盗,又介绍了古代的海盗,所以它可以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来读,也可以作为一部文史普及读物来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10.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谈老师读书     
我赞成老师多读些书。老师都很忙,这个我知道,但是还得挤出时间来多读些书。教学必需的参考书当然要读,但是不要限于这个范围,别的书也要读;教理科的,要读些文科的书;教文科的,要读些理科的书;似乎跟学校里的课目不相干的书,也要读。知道的东西多了,教学才能左右逢源,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有好处。读书有了心得体会,随手写下来是个好习惯。写下来,其实就是把心得体会整理一遍:原来还有点儿模糊的,写了下来,就变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读者工作的好文章,对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3.
杨咏  张未 《新闻三昧》2005,(4):27-28
据纸与读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有选择、批评和淘汰新闻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认同是各类新闻包括时事新闻的生命。因此,时事编辑必须牢固地树立读意识,把“三贴近”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这不仅是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而且也是报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一名记者每天都要“读”,这个“读”不是狭隘含义上的“读”,而是广义上的“读”。比如既读书,又读报;既读绘画,又读音乐;既读古文,又读外语;既读社会,又读人……因此可以把“读”看作是记者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记者向外延伸的众多触角中较为敏感的一根触角。通过它可以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事物。在  相似文献   

17.
劳申 《编辑学刊》2015,(2):38-41
问:"有朋目远方来,不亦乐乎"——句中的"乐"字读yue还是读le?答:读le。很多人读yue,这是一个流行性的错误。"乐"有三个常用的读音:读yue时是名词,义为音乐,如乐声大作、鼓乐齐鸣;读l e时是形容词,义为高兴,如乐不可支、乐而忘返;读yao时是动词,义为喜欢,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字学界解释不一,但肯定是同道中人。有朋自远方来,一起切磋学问,不是很开心的事吗?"乐"字当然应该读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对于如何写好一篇合格的新闻稿件,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多读。“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闲暇时多读些好的作品充实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知识经验和感受,多读多看报纸及杂志上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20.
正《股份农民》,也是一只为当下农民探路的"青鸟",只不过,它探索的不是爱情路,而是持续发展路。经朋友推荐,近读《股份农民》一书,颇有感触。说实话,初看书名,稍觉土气,并不太在意。当下农村题材,虽接触不甚众,也偶有涉猎,总体印象,如红袄村姑,朴素有余,魅力不足,难生雅趣,因此臆断此书也不过尔尔,故初捧此书,只是浅读,一目十行。然一路读来,观感渐变,遂改深读,细研慢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