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终端的转移,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逐渐转移到了以智能手机为主.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观看"两会"的方式.近两年来,两会演变成新媒体集中亮相的大舞台,同时也成为媒体融合传播成效集中检验的竞技场.在2017年"两会"报道中,从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二维码,到各区县级两会的图文、视频直播,各个媒体拼内容、拼手法,也拼技术.注重体验的新闻呈现方式成为亮点,媒体融合报道方面的表现也颇为抢眼.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阅读逐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改变与重塑.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不仅加速了这种改变,而且借助其自身的社会化特性赋予了数字阅读更丰富的文本内容与展现形态.文章试图将读者进行数字阅读的基本诉求放置在社会化媒体的视野下,探讨社会化媒体的介入给数字阅读带来的从阅读内容到阅读目的再到阅读体验的再思考,找寻社会化媒体给数字阅读带来的新的发力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带给人们的使用体验日益丰富,移动阅读正在更新人类的阅读方式和媒体的传播方式,报刊等传统媒体掀起了向移动互联新媒体转型的热潮。文章在分析移动互联新媒体阅读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移动互联环境下媒体编辑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阅读,向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数字阅读方式转变。人们在电脑上看电子书,手持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在地铁、公交车上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字阅读以其存储海量、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然而,数字阅读真的能够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终端的阅读吗?  相似文献   

5.
徐力军 《出版广角》2015,(15):104-105
随着手机、iPad、学习机等移动数字终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选择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倾向于数字媒体,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人的审美体验角度出发,分析图书设计对受众阅读体验的影响,指出数字阅读产品的设计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方面的不足,而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以纸质媒体为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新兴媒体使得人们的阅读得到较大变革,其阅读方式也逐渐向手机阅读、在线阅读、下载阅读等方式转变。在此背景下,数字出版平台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大学出版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结合大学出版社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依然存在投入机制不完善、品牌管理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创新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致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文字的阅读已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读文"已逐渐转变为"读图"甚至是"读屏",视觉图像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图书情报机构建立视觉图像数据库已成为现实需求。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5日上午,随着开通仪式上大型模型彩信手机铃声响起,河北省第一家手机报--河北手机报正式开通.就在同一天,河南报业集团的手机报也举行了开通仪式.由于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现代人须臾不离的手机已成为被世人广泛应用的电子阅读显示器和信息载体,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信息阅读终端,被冠以"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9.
媒体与阅读     
随着媒体介质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阅读向现代阅读方式转变。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的特点。媒体和读者互动、交流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传统阅读对现代阅读也有很大影响,人们可以继承传统阅读的优点,利用最新技术达到阅读的目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吸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效率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正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手机阅读的风行,使得开卷有益逐渐演变成了"开机有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的传播得到了良好条件。而3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随着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受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们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量成爆发性增长。信息的纷繁复杂也让人们的阅读压力逐步加剧。人们亟需进行一场现代化的新闻阅读革命。本系统利用移动终端收集用户行为,并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准确的个性化新闻阅读推荐,并旨在建立一个让读者、媒体和广告主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张楚 《传媒》2014,(10)
正自从人类社会开始阅读时起至今,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不断地经历嬗变。从甲骨到竹简,从布帛到纸张,再从传统的电视电影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以及以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只要阅读载体发生嬗变,阅读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改变具有必然性、进步性、革命性的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大多进行深阅读,进行深层次思考。深阅读是人们为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培养个人修养与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的阅读心理发生转  相似文献   

14.
手机媒体:如何开辟阅读视听新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现代人须臾不离的手机成为越来越被世人广泛应用的电子阅读显示器,并可能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用手机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而这一切都预示着,手机作为一个新的媒体介质,它在通讯之外,开始承担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互联网兴起,数字技术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其中一个重要嬗变,就是由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深阅读方式转向了新媒体时代浅阅读方式。随着微博的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出现了新的嬗变,由以前注重浅显、娱乐的浅阅读方式,转向了微博时代追求速度和碎片性的瞥阅读方式。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因素、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及社会和时空的碎片性。微博瞥阅读满足了人们追求简短的阅读心理,增加了人们阅读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即时传播,对微博的叙述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阅读,向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数字阅读方式转变.人们在电脑上看电子书,手持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在地铁、公交车上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字阅读以其存储海量、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然而,数字阅读真的能够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终端的阅读吗?@@数字阅读市场空间巨大 各类企业机构纷纷试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阅读在持续升温,数字阅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得到国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手机--通讯终端向信息终端的跨越 手机诞生之初是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通讯工具,人际传播功能是其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承载手机发展的相应技术的进步,作为通讯工具面目出现的手机以迅猛的势头发展,手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演化成兼具大众传播功能的媒体.进入21世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非典事件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中,手机媒体的表现超越了传统媒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手机角色的转换,但同时也凸现了其不可控性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聂扬飞 《新闻世界》2014,(7):316-317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以手机、掌上电脑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终端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一种主要媒介终端。移动终端具有传统出版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数字出版的新宠、同时其应用与行业前景值得关注思考。  相似文献   

19.
沈野萤 《今传媒》2012,(11):35-36
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不断与传统媒体对接,又不断地将之超越,在从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信息终端的过程中,手机越来越媒体化,手机媒体已经比报刊更互动、比计算机更普及、比广播更丰富、比电视更便携,手机传播成为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部分,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杨东润 《传媒》2015,(23):45-47
数字技术所创造的新兴媒体正在从内容到传播方式上对当今传媒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数字媒体在继承传统媒体内容本质的同时,自身也具备十分明显的时代优势和传媒优势,以往多领域协同才能展示的声音、画面、文字内容,在数字媒体中得以充分统一,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发展,使得手机成为一个超级媒体,在内容的获取和传播上实现了空前自由.而这种自由,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和信息获取方式上的新型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