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蘅 《中国档案》2006,(2):29-29
母亲和哥姐一直靠外公的丰厚遗产,衣食无忧。外婆守寡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要为她争气。按她的观点,他们都要受高等教育,女儿同样要成材。高额的学费并不掌握在外婆手里,那怎么办呢?她就说:没关系。你们先去考吧,考取了再说。就这样,我姨妈杨敏如和我母亲都上了天津最好的学校。  相似文献   

2.
浪漫不回头     
去年李实在家复习考研,让枯燥的书本闷得透不过气来,朋友们也都迈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即便是见面,也觉得相互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学习之余,她选择了上网聊天。她说,我就这样认识了他。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相隔很远很远,不过这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的心靠得很近很近。我头一回遇到了一个这么了解我的男人,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再碰上一个比他更了解我的男人了。相比之下,我以前的男朋友,就太不懂我,太不体贴我了。  相似文献   

3.
正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万国公墓。记忆中,去万国公墓就像远足,是件开心的事情。我们一群小孩,跟着外婆孙继璋,外婆手里拎着篮子,里面是香、纸钱、锡箔,还放着供我们吃的点心,就这样,前呼后拥地跳进万国公墓的大门。那是春天,清明节,满园都是亮灿灿的迎春花。春风拂面,蓝天白云,安静的墓园因为我们这一群而变得活泼起来。我喜欢看一座座墓碑上的照片,尤其是照片上那些面容姣好的女孩,于是看了又看,不以为人已逝去。那时候还不懂生离死别,没  相似文献   

4.
随笔     
午夜查车 夜里三点钟,我跟着老鸦在木樨地立交桥下看查车。除了公共汽车和空驶出租,其他的车都查。那天夜里天气特好,不冷也不热,我先跟老鸦吃麦当劳,然后又在街上溜达,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木樨地桥下。 我刚跟老鸦认识时就被查过。那时我们俩还不熟,面对警察的盘问多少有点儿手足无措。前两个月在木樨地桥下我们又被查过几次,不过现在不怕了,当初的吸引终于得了正果。我们会跟警察说,我们就住在附近,身份证和结婚证都没带,因为这些证件太重要,补起来又不容易,所以出门时都不会带在身上。警察看你说的滴水不漏,也就挥手放行了。那天晚上,我和老鸦正是带着这种从容心态,在路边看查车的。  相似文献   

5.
枫泾位于上海西南端,民国以前她是华亭(松江)、嘉善分管的小镇,新中国成立后,归属松江县,1966年划为金山县管辖.尽管地处沪浙交界,是沪杭线上的一个小站,但上世纪7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过往的旅客都不会注意到她,沪上人感觉太远也不太留意,也就鲜有打扰,冈此在那里传统的东西较多.小镇民风淳朴,充满友善,仿佛醉入《早春二月》的情景之中,给初来乍到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碰到这样一段对话: 甲说:“我说这件事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你不相信吗?”乙说:“咳,报纸净瞎吹。除了天气预报,我都不相信。”丙说:“天气预报我也不信,前天明明下了场雨,可预报说阴天转多云,因为上班没带雨衣,还淋感冒了。我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自己是新闻记者,听后心中很不平静。“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如此口出狂言!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年轻人太感情用事了。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太绝对化了。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7.
纸上的青春     
韩赛  吕江  与闻 《出版参考》2005,(6):9-10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从小镇到上海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我的梦境里一直重复着这么一个镜头一大佑见到那男的后在口袋里掏啊掏啊的,突然摸出一把小刀,扔给那男的,说老子来讨债了,我们决斗。那男的说,你别看不起残疾人,想当年和你女朋友幽会时我也是一表人才,现在虽然差了点,但好歹还有半表人才。你给我一把小刀,你赤手空拳算是看不起我还是怎么着。  相似文献   

8.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相似文献   

9.
病人     
我有一点心理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聊天,我突然对他说了这句话。他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心理是比较容易出问题。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样。我说,那就好,那就好.心理疾病太时髦了,不是那么谁想得就能得上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与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对我们姐弟管得很严,至今我依然记得她立下的那些“规矩”。比如,吃饭时小孩子一概不许说话,更不允许用筷子在菜碟中乱翻动;再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小孩子必定要站起来问候,给客人送茶要双手递上,还要说请用茶,等等。开始很烦外婆的这一套,时间久了倒也养成了习惯。尤其每每听到邻居们夸赞“这孩子多有规矩”时,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得意。岁月如流水,外婆已作古多年,我们姐弟也早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有时议论起儿时的趣事时,才发觉外婆的那些“唠叨”中蕴含多么丰富的为人立世的道理啊!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加上海的时尚Cosmo二十周年庆典。他们做了一次盛大的颁奖,获奖的有我跟杨澜。那天我们两个在台上,都穿着晚装,她穿的是西式晚装,我穿的是金色的旗袍,肩并肩地微笑着领奖。我跟杨澜小声地说:哎,一会儿下去咱吃点火锅去?杨澜说行。领完奖,我去换条牛仔裤,叫上李少红、朱哲琴,我们几个就昏天黑地吃火锅去了。完了记者采访我们,说你们吃火锅都聊什么了呀?我说:还能聊什么呀,聊孩子呗。记者不信:就聊这个?我一瞬间就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鲜明的特色、陈列中对新媒体的设计与利用,以及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为了宣传和推广世博,利用新媒体开辟的网上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给各国文化信息传播和上海世博会形象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参与世博的心理需求.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博物馆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树立良好的博物馆形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我喜欢直截了当,直来直去,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我也喜欢别人对我坦诚相待。 二、真正能够使人变得充满睿智的,就是面临真正危险的时候。 三、我坚信一定要努力工作,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使命,都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四、我觉得诚信,就有点像房子的地基,假如说这个地基比较弱的话,在上面盖一个大房子,一旦有风暴就会被吹倒。 五、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六、我不在乎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给别人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我也不觉得烦恼。我也不太在乎那些外表的形式,怎么说话,怎么交谈,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也不太在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拉祜族的一员,我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记录我的民族,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一直没有动笔,很是惭愧。近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加上长辈们留给我的一些记忆片段,以求能更详尽地讲述一下我的民族。我是耿马镇团结上弄抗(村)人,由于父母去世较早,从小就去贺派乡董过(村)和外婆居住。小时候我总是缠着外婆讲关于拉祜族的事情,也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像先辈一样娶妻生子,扛着猎  相似文献   

17.
金茹 《新闻实践》2006,(12):32-32
常山胡柚、金华火腿、宁海土鸡……浙江农博会上琳琅满目的名优农产品,不仅吸引了杭州的广大市民,也吸引了媒体总编辑。11月25日,在杭的30位媒体总编辑、副总编辑受农村信息报的邀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农博会。一进展馆大门,老总们就被农博会火爆的场面吸引住了。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傅上伦边看边说:“产品太丰富了!就说蜂产品吧,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从评论的写作过程看,立论是评论写作的第一道程序。立论,就是提出评论的论题和论断,也就是提出所要评论的问题和作者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见解。那么,且看我们的评论作者都有什么见解呢刁沈我读到的一些评论来看,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评论作者立论太简单化,太想当然了,常常是形而上学地看身份下笔写评论。譬如,只要是余秋雨在电视上多说几句,我们的评论一定说人家在卖弄文化;如果是演员罢演,那一定是耍大牌;女人开宝马撞了路边商贩,则招来富人霸道耍横的痛骂。暂且不说这样的评论角度能给人多少新的启发,单是这样的武断和片面.就很难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老宅抒怀     
正我初到北京十二岁,那是1953年深秋,街头的树已经没有叶子了,满眼灰蒙蒙的。车在一个小门边停下——外婆家到了,那墙真高,也是灰灰的。门框上有一个木拉手,外边一拉,牵动拴在里面的铁丝,铁丝上系着一个铜铃,门铃便响了。一位老人来开门,妈妈告诉过我,那是老家人,公称"老孟"。走过窄窄的通道,再上六级台阶,就看见迎接我的外婆了。从那一刻开始,在这个大院子里,我和外婆一老一少相伴度过了十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