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制约编辑的要素分析刘金星说编辑只是做一些“剪刀加浆糊”的简单工作,未免太刻薄了些;但一味地强调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淡化编辑的被动性和依附性亦欠妥。编辑工作是兼主动与被动、控制与制约于一体的一项工作。排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很难想象我们的出...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编辑不过是剪刀加浆糊。我说,剪刀与浆糊固然不可少,但编辑还有一支笔,改稿是这支笔的重要功能。我在十年编辑工作中不断体会,越来越觉得改稿之笔是十分重要而又得小心慎重的。一、什么是编辑改稿图书质量的优劣是出版生产力高下的标志。编辑是活跃的生产力,编辑改稿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改稿的内涵是图书质量的优化,是编辑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就可以当文摘编辑了。”其实说的是外行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摘编辑是给编辑当编辑,甚至是给总编辑当编辑的工作,对编辑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剪刀和浆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那只是工具。文摘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可分为备料(收集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加工(编辑信息)三个阶段。编辑加工是文摘编辑流程中的高阶段,其间既有物理性的反应,也有化学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图片编辑作为新闻传媒的幕后英雄,在摄影业经历了100多年发展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他的基本职责由“剪刀加浆糊”提升为“电子剪刀加电子浆糊”,电脑的运用成为图片编辑必备的基本技能,至于图片的电子工具更是层出不穷,迫使你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5.
把编辑说成“只会画数码字的记账员”,是我从事这个职业来听到的最觉心悸的贬损。说这话的,还是我一位亦师亦友的至交。关于编辑,说法多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他人作嫁衣”、“助产士”、“清道夫”、“剪刀加浆糊的操作员”,褒奖或贬抑,假意或真心,不时掠过耳边,过去就算了,内心是无所谓的。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捧到天上,还是踩到脚下,编辑就是编辑,这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是一项典型的脑力劳动.其工作复杂性、艰巨性和无私奉献、为人作嫁的特征已为社会所公认。而编辑工作的全过程都充满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亦是显而易见,但有些同志对此认识不足,认为创造是对作者而言.编辑工作就是“剪刀加浆糊”,进行一些技术性加工处理,谈不上创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模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陆荣展 《今传媒》2012,(4):127-128
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科技期刊传统的剪刀加浆糊的编辑模式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加鼠标的数字化办公模式。这种模式下,编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科技期刊也逐渐由传统的纸质出版逐渐向数字化出版转变。  相似文献   

8.
科学编辑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1.1夯实基础,增强后劲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对编辑人员还存在种种偏见,认为编辑就是剪刀加浆糊的简单组合与简单劳动,更有甚者则认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将论文重新排版.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人告诉我,当编辑的是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种繁琐工作。当我自己当了编辑,才感到:编辑工作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联接受众者,起着重要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置、稿件和版面本身要求决定的,它包括群体意识、互补意识和整体设计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张高品位的文摘类报纸,并非人们想象中“剪刀加浆糊”的“作坊产品”。时政类的《报刊文摘》创刊27年.尽管每期仅4开4版,但其发行量、摘编内容、编辑水平及报纸影响,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有口皆碑——正如其办报宗旨所言“博采众家报纸之新,为读者提供方便”,其成功之处,除选稿的眼光独特外,编辑人员对新闻的再创作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国自己成功开发研制出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工人告别“铅与火”。它和随后开发出的新闻采编系统和资料查询检索系统,应用于写稿、编辑、检索、出版和制版印刷等各个环节,让报纸新闻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此,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告别了“纸与笔”,新闻资料工作告别了“剪刀加浆糊”。  相似文献   

12.
张维璟 《新闻与写作》2004,(8):36-36,39
守责甘寂寞1982年元旦福州晚报创刊时我来到报社,当过记者,但更多的是当编辑。20多年来,编辑的酸甜苦辣我都尝过。我深知,编辑是怎么一回事。过去人们对编辑有这样两种不周的说法:一是编辑就是剪刀加浆糊;二是编辑就是为人作嫁衣裳。对第一种评价,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有点太小看了编辑。多年的实践倒使我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第二种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编辑报刊新闻稿不过是“浆糊加剪刀的手工操作活,是雕虫小技,是机械工作,对编辑报刊新闻稿不屑一顾。事实上,报刊文摘是一门学问。拿报纸来说,报纸中的文摘报被称作是报中报,文摘编辑是“编辑之编辑”,要求水平更高。目前全国五、六千种报刊都设有文摘版,还有不计其数的专门文摘报,而且发行量都很好。可见文摘是深得人心的。说文摘学是一门学科。因为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规律,文摘有严格的规范和明显的特征,不是随意的作品。文摘是文献或文章的浓缩,其特点是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5.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编辑工作常生误解,以为编辑不过是剪刀加浆糊的文字匠,不过是文稿的采购员,似乎人人皆可以为编辑.其实,当一个好的编辑并不容易,做一名称职的学术编辑更非易事.自己从事学术刊物编辑工作多年,对其中甘苦体会颇深.我觉得,既然学术刊物担负着繁荣学术的任务,学术刊物编辑部就应该充满政治空气、学术空气和文化空气.在这样的氛围里,它的编辑应该是立体化的:有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是头脑清醒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7.
编辑们的办公桌上,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来稿,也没有剪刀、浆糊和墨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微机,各工作环节都是电脑化。印刷厂里,见不到铅字和铅版,制版,印刷、分发也采用电脑,整个过程是全自动化的。这是我在日本几家新闻社见到的情景。“日本的报纸编辑可没有中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常常是头绪纷乱、琐事繁多的,或外出组稿,或接待来访,或写信,或打电话,阅稿,查资料,记笔记,写意见,打报告,找领导,与作者约谈,与读者对话,红笔、剪刀加浆糊,甚至还要跑出版,搞装帧,抓发行等等,似乎满眼都是事务性工作,有时甚至忙得团团转,所以,有人戏称编辑工作是“替他人做嫁衣裳”的“老黄牛”。——确实,许许多多老编辑,成年累月或跑跑颠颠,或埋头案前,背驼了,眼花了,夜以继日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为我国的文艺报刊及出版事业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编辑观念海天出版社祝匡三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出版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作为出版部门主体的编辑人员,一改过去“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发了稿便万事大吉的做法,纷纷投身市场,加入竞争。他们使出浑...  相似文献   

20.
剪刀,浆糊,墨水瓶,字纸篓……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勾勾画画,涂涂抹抹……这就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编辑工作的形象。他们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格式取舍稿件,剪裁文字,是单调的重复性劳动,说不上什么创造性。可憎!有些记者、通讯员、投稿人则把编辑看成手执一把板斧,见到稿件就大杀大砍的“猛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