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年岁岁都出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匆匆地从90年代初流到20世纪末,驻足追忆自己这些年的出书日子,深感不可同“年”而语,最大一点变化莫过是编辑观的转变。昔日被推崇极致的“为人作嫁”的编辑守则和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书的编辑工作已不能代表现代编辑的特征。现代编辑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编辑人”也非“编书匠”,而是化传播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做书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社会化构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却辐射出版的社会功能,学会运用经济观念来从事出版化事业.即知道如何“将合适作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德国出版界流行名言)。  相似文献   

2.
学生时代,我曾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像电视里那戴着厚厚的镜片,到深山寻找金钢钻的地质学家一样。可是,命运的安排,却让我学了文科,当上了编辑。从事编辑工作四年有余,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别人用潦草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规范集结成叫“书”的东西。书是一本一本地出了,镜片也越来越厚,但心里却空落落的,少小的“雄心壮志”时常扯动着我的神经:你是一个没有创造的编书匠,你是用生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相似文献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自古如此,万事如此。编书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是要有规矩的。所以,列宁在给苏联国家出版局长沃罗夫斯基的信中,对于编书不讲规矩、对一位编书没有目录、没有序言、编排无次序的编辑人,给予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5.
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事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展现了可喜的新局面。不仅出了相当一部分好书,而且编辑队伍也迅速扩大。就目前来说,我国图书编辑约有一万人。现有二千八百种期刊,每种期刊有四、五个编辑,全国也约有一万多人。这样,不算电台、报纸,全国图书、刊物的编辑就有两万多人,还不包括内部刊物的编辑。这个巨大的力量如果能全部调动起来,大家都来关心探讨编辑学,不做编书匠,要做编辑家,不仅懂得编辑工作技艺,而且懂得编辑工作的理论及发展规律,编辑学的建立就为期不远了。正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了编辑学之后,如果能从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而不能动手编好书、编好刊,那就无异于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但是,如果以为学编辑学就是学些编书、编刊的手艺,只会“照着葫芦画瓢”,对理论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也就难以创造性地做好编辑工作,难以提高、发展编辑工作,难以成为一个编辑家,同样也是不够的。编辑理论是在编辑实践活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它来自实践。但编辑理论形成后,又会反过来推动编辑工作的前进。对做好编辑工作来说很重要的预见性,也不仅来自编辑实践,更来自编辑理论的力量。哲学上说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对于编辑学来说,同样是完全适用的。  相似文献   

7.
我说当编辑是当无名英雄,这个也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说。无名英雄跟有名英雄不一样,有名英雄有真英雄有假英雄,无名英雄只有真的没有假的。说起当编辑,我是当过一阵编辑的,不过时间很短,就是在开明书店当过一年编辑。编杂志有一点儿经验,《中国语文》自从复刊以来一直是我在那儿管那个事情。不过总起来说,经验还是很少的,特别是编书的经验,看别人的书稿的经验不多。所以,关于编辑上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我说不出很多经验。我教书的时间比较长,拿做编辑跟当教师来比较,那的确当编  相似文献   

8.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9.
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我更认为编辑是书的接生婆。好书须得了编辑慧眼识中,妙手剪裁。每次在书店做市场调研,看到那么多读者精挑细选,心下暗叹:真该为他们做更多好的书。读者买书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作者写书是为了一个心愿,他们觉得各自的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生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编辑编书是为了一只饭碗,他们倾向于优选最值得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10.
大约是受时风影响的缘故吧,近年来,新闻界有些同仁,那脑瓜儿也“开窍”多了。要不然,怎么会干这“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呢? 编辑历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尊称。整日辛辛苦苦地编呀、改呀,甘当无名英雄。因此,在三百六十行中,编辑历来是受人尊做的。然而,有个别编辑却不让人尊敬。他当“裁缝”又不甘愿做“嫁衣”,一拿到“质地”较好的“料子”,就想干那“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你原来的结构是一、二、三……,我就改它为A、B、C……;你说是“土豆、牛肉,加咖啡好。”我就改为“牛肉、土豆,加咖啡妙”。如此这般“加工”一番,使作品“旧貌”换了“新颜”,那么作为“合作者”的编辑,署个名儿也  相似文献   

11.
成超群 《新闻界》2006,(6):132-132
有人曾说:“如果你不擅长使用网络,那你就不适合做编辑。”也许这句话有点绝对,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时代,作为一名编辑,如果不善于使用网络,将难以胜任编辑工作。互联网介入报纸编辑的工作范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编辑们并未真正培养起全面的利用互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渐为人知,但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却注定了编辑生涯的冷淡和寂寞。历代编辑为知识积累和学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翻遍学术史,却“人间原未有斯人”。少数几位让人记住了名字的编辑,不是因为编书,而是  相似文献   

13.
乔永 《中国编辑》2015,(3):79-81
文章讲述在读过《心仪集》一书之后,人们真正认识到的夏剑钦先生与书相伴的编辑人生。他读书、编书、评书、写书,始终在出版事业上默默耕耘,引发所有编辑人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想的编辑。  相似文献   

14.
王宁 《出版参考》2016,(3):62-63
对于编辑工作,鲁迅先生曾给出过一段形象的描述:“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者,已经很不少.”而专门以编辑书稿为事业、为责任的编辑,正是需要每日把生命凝结在书稿文章上,把时间碎割在编辑工作上,把此当成一份事业孜孜以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高远的追求、深厚的功底、宏大的境界,这份事业是做不好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盛夏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出版成就展”对所有与书有关的人来说,无论他是写书人、编书人、卖书人、评书人、读书人和藏书人,都是一个令人十分起劲、张扬和宣泄的盛大节日。各个展团纷纷亮出自己的“高招”、“绝活”,使人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不小心就会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好书。书展已谢幕多日,激情也渐渐消退。然而作为一名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编辑,我还在为成就展中同行们从出版观念到编辑思想,从包装意识到营销战略所体现出来的努力和心智而感动不已。从这次成就展可以看出,科普读物的出版已走出低谷,步入繁荣了,各展  相似文献   

16.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17.
我看编辑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过就在几年前,提起编辑,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还是一个终日伏案看稿、改稿,所谓有案牍之劳形的形象。不错,在传统的编辑学定义中,编辑的工作重点无疑是放在处理稿件的文字内容、语法错误、版式安排,甚至是大量的书稿校对工作上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衣的编书匠、改稿匠。“编辑只对稿子负责”成了人们长期以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编辑不问市场,不管发行,保持着一种“高雅”的形象。与此同时,许多被编辑看好的学术书、精品书却不被市场接受,这几乎成为一种尴尬而普遍的现象。然而市场就是市场,读者不买你的书,高雅的口号喊得再响,心里也…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出书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内容,读者便是出版工作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作为一项事业,出版工作通过读者而体现其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出版社的商品市场就在读者中间。编辑如果有志于成为一名受读者爱戴的编辑家,就应该把读者看成“上帝”,不仅认真编书,而且热心宣传图书。  相似文献   

19.
我们虽然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但由于各人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各人所采取的工作方法也不一样。然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做到作者写书、编辑编书密切配合,共同把一本书出版好!  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紧紧依靠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去完成任务。我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路子、出点子、找毛病、提建议上。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这里举《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一书为例,谈谈这本书稿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这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该书的两位作者是有较丰富教…  相似文献   

20.
虽说我以前做过一点业余报刊编辑工作,可真正从事图书编辑这项职业,还不到一年时间。 我是1993年7月调到出版社来的。起初在校对室干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专业人员培训。培训结束后,就正式上岗编书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