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0,(10):26-28
古往今来,大凡人、事、物都必须有指称形式——名称。名称既是其具有识别意义的符号.也是其传递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信息的载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同的历史性语境中.各地方电视台的名称发生了微妙的演变.不论与生俱来的法定名称.或伴随着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2.
花家明 《新闻界》2006,(6):49-50
根据皮尔士的观点,一个符号是把另外一件事物(它的对象)和一个第三者(它的意义)联系起来的东西.例如.卖冰激凌小贩的铃声把冰激凌和孩子的心联系起来了。索绪尔的符号学则与此不同,他去掉了冰激凌.铃声只是与小孩头脑里关于冰激凌的观念相联系,这种理论缺少符号所指示的对象。象征符号理论则去掉了孩子关于冰激凌的观念,直接将铃声和它所指示的对象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文字的魅力是撼人的。无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当我们通过文字这种抽象符号,把身边的人、事、物形象地印刻在脑海,并产生烦恼困惑抑或欢喜振奋时,文明与我们同在。新闻作品是驾驭文字和社会最真实的载体。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代表着中美两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囊括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正广告的天然功能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在建构广告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能否有效劝服消费者作为文本符号选择的标准;它紧紧抓住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依靠物(功能性价值)而存在,人通过物的符号意义(象征性价值)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它不断激起消费者的各种欲望(当然,这种欲望只有通过消费商品才能获得满足)。人与物的关系、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是广告构建商品符号意义、创造劝服说辞的起点。同时,广告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其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其社会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符号取代物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的符号价值是由大众传媒塑造的,是大众传媒在物与符号之间的任意联结。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作为符号的物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等的象征,人们展开了对符号的追逐,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成了人们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识别体系,在对商品符号意义的占有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符号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存,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不断地在每一件事中寻找意义.没有意义的存在是非人性的.而任何意义都必须靠符号才能表达,才能传送,才能解释.符号是意义活动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用符号无法表达任何意义,反过来,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既没有不用符号的意义,也没有缺乏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发生了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关系转变就是人与物的关系转变,即从最初的"人役物"转变为如今的"物役人".物对人的捆绑成为消费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现象,一方面它代表着物的丰盛,人对物的依附,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严峻的问题,即商品符号对人的绑架操纵.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为后发式国家,通过对消费社会中符号操纵现象的探究分析,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较为不同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8.
活动     
《视听界》2013,(5):11-11
2013中国·张家港首届微电影大赛启动 7月24日下午,2013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国·张家港首届微电影大赛启动仪式暨“寻找长江文化的十个符号”高峰论坛在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大赛以“寻找长江文化的十个符号”为主题,用大众的角度解读长江文化,通过微电影的手法来叙述长江流域的人、物、事,感受长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人们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兰英 《青年记者》2012,(20):108-109
题解"娱乐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中,娱乐的解释有二:一是使人快乐或消遣;二是快乐有趣的活动.即凡是能让人追求刺激、满足好奇心、丰富情趣的人、事、物皆可成为娱乐之源.  相似文献   

10.
余艳青 《青年记者》2017,(17):12-13
足球比赛电视转播文本是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不以身体为载体的足球比赛,身体叙述是足球赛事的显著特征.“存在是纯粹意识的意向性存在,也就是一个被构造的意义世界:思必有所思.即是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①负载意义的“物”即为符号文本,是包含人的欲望的“时间性/目的性存在”的构造方式.作为一种符号文本的电视足球赛事转播影像文本是赋予了人的欲望、目的等情绪情感的符号构造.  相似文献   

11.
只要是有心人,每天睁开眼睛,总能感到社会上的人、事、物,与昨天相比,又有了新的若干量和质的变化。记者一大幸福,在于每天能在生活第一线最先感受这些变化,并通过自己的思索消化,把人们普遍关心的东西传播开去。  相似文献   

12.
董占山 《青年记者》2016,(24):83-84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中国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文化认同的危机,但也有人在变革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六集大型人文生活纪录片《传家》于2016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是一部展现中国人生活智慧和中国式生活情趣的作品.该片紧扣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个话题——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对应找寻具有当下生活贴近性和应用价值的人、情、事、物.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位的乐活之人、有品格的家道精神,来挖掘中国人的传家智慧.本文对纪录片《传家》所传达的文化符号与叙事方式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从中得出中国传统传家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李娟红 《新闻爱好者》2010,(11):100-101
附着符号,指语言符号以外,一切伴随着人的符号,如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着的物理符号(物体)。多方面的附着符号,形成了一个与话语同步的符号集合,于是成为符号束。笔记小说对附着符号参与语用现象的记载随处可见,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伴随着人的物理符号的参与,二是人随身而有的系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卢伟 《报刊之友》2013,(10):140-142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广告作为引领消费的一面大旗,广告通过构建一系列符号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操纵,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广告符号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建构,通过g『领流行与时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制造理想生活的乌托邦,在广告符号的控制下人极易被物所奴役和异化,本文试图从批判的角度在消费社会的视野下去探析这些广告符号。  相似文献   

15.
符号拜物教     
朱奇浩 《大观周刊》2012,(11):59-5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抨击时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而鲍得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拜物教早已取代了商品拜物教。拜物教来源于宗教性的原始崇拜,这不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对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一直隐藏在物和符号之中。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所以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漫画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一般以比较夸张、形象、鲜活的比喻来表达或讽刺批判或赞扬歌颂的人、事、物,有的是为娱乐而作,也有的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新闻漫画则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一种创作形式。用一种比较直接或者委婉、暗喻的形式来体现作者对某些人或事或物的观点及态度,是具有娱乐或社会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其自身所带有的特性使得新闻漫画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17.
“广告实际上做的是三件事:1、传播一种信息;2、提供一种服务;3、宣传一种信念。”①而在这三件事中,最基础与本质的是信息的传播,广告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 从传播学中我们知道,信息一般由两类代码传播:一是语言符号;二是非语言符号。在这两类传播代码中,语言符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一切不可能用可视形象直接表达的信息,都可用语言符号加以补充;同时,只要对广告实体稍作分析,我们也会发现,广告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来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标志由图形与文字符号构成,可分为圆形印章、左图右字、上图下字三种基本图式。其主要设计素材有文字、典型关联物、地域特征物、象征和寓意符号四大类。主要表现手法有标志性建筑表现、典型关联物表现、字图结合表现、寓意和象征图形表现。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9.
张培成  夏秧清 《新闻界》2005,(3):102-103
因本文首次使用“记者生活场”概念,所以有必要在此作一简单的解释。“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记者生活场”在本文中是指记者特有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在讲述中完成的。中国人的事通过讲述传递给外国人,古代人的事随着讲述影响今天的人,小范围的事借助讲述感染大范围的人。讲述,就是把一件有头有尾有过程的事说给别人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