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蒙<中国图书评论>杂志青眼,约我写一个随笔专栏,并商我以书房"斋名"名之.我很惭愧,书读了几十年,文写了几十年,但却始终未敢为书房起个名字.一来过去寒舍逼仄,不曾有一个正经的书房,只是在儿子的起居室里摆上一桌两橱而已;二来也嫌"斋"字太大太正式,不敢僭越消受,因而作罢.看来这回是找着一个口实了,僭越就僭越一回,更何况熬至"人到中年"了,终于盼来了望眼欲穿的书房,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乐得乘机奢侈一回.  相似文献   

2.
龙虫并雕好     
龙虫并雕好胡双宝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龙虫并雕斋”;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论文集,名为《龙虫并雕斋文集》。书中所收,既有研究汉语史重大理论问题的宏论,也有讨论某一具体字、词的小议。学术界赞扬王先生这种不以雕虫为小技,而且铭标于书斋...  相似文献   

3.
嗅着纸墨的味道穿过厅堂,一位儒雅的老人正在案台前铺纸、研墨.老人的书房四面书架,墙上、地下全是书法作品,沙发上是满纸未干的墨迹.古色古香的书房对于习惯了现代化办公的人们来说,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淀的文化禅意.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向往能拥有一个宽敞、宁静而舒适的书房。在这儿,可以读书,可以写作,可以同朋友聊天儿,也可以欣赏林立的书柜,那该是多么惬意和快乐!书是知识之源。有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就会使人的学养不断增长,知识不断丰富,即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向往有一个理想的书房。然而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奋斗,艰难曲折,时至今日,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虽然它并不十分宽敞,实际上只能容纳我藏书的少量,但手头常有书历历在目,足矣。为什么说历经艰难曲折?说来话长。我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几十元,那时当然物价便宜,生活费用低,够用,却并不宽  相似文献   

5.
早在成为"图书馆人"之前,书一直是我和我先生"温馨小屋"的主角.无论是最初的单室套兼书房,还是后来两室一厅的客厅兼书房,书橱、书墙都是家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个到家里来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哦,好多的书,又大又高的书架,就象是开书店的."那时,我们生活在书墙之中.  相似文献   

6.
朱伟 《图书馆》1999,(6):76
我被傅敏先生让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悬挂着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的照片. 问起<傅雷家书>的出版,在沙发上坐定的傅敏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其实,我们应该谢谢他,是他最早认识到这些信的价值,也是他最早将这些信加以编辑整理,这才有了今天已行销100多万册的<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7.
和书相爱     
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19平方米的空间打遣出拥有5万藏书、4000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结束之后的一天早晨,我们来到了红霞公寓吴阶平先生的家里采访。吴阶平先生的书房兼客厅很简朴,但却溢满了书香。房间的左侧并排放着三个大书柜,右侧是一个书架,靠窗放着一张大写字台。方茶几上一盆绿色植物给书房平添了几分春色。然而走进房间后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是那一幅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国画,显得那么凝重,那么引人深思。吴阶平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学部委员,在国内外医学界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我国医学界的权威之一,尤其在泌尿外科的研究及发  相似文献   

9.
一位失明的读书人曾说:"我看不见书房里那些好书了,可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感觉得到。"是的,这些书在"那里",时代在这些书里,尤其是197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极度丰裕的阅读时代。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这30年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及它们的作者,通过回忆"地标式"的书及人物,和读者一起分享阅读史上的繁华时光。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省略过去。  相似文献   

10.
家中的书房,是我徜徉遨游的知识海洋。它能让我的思想在这里与先哲交流,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充实和升华。在这间书房里:读史,让我以古为镜;读诗,使我智慧;读哲理书,使我深明事理。家中的书房是我心灵的驿站,书成了我人生的伴侣。读书治学须得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字不写一句空。只有聚  相似文献   

11.
高婷 《编辑之友》2010,(11):30-32
前几年,被日本的白夜书房翻译出版的由韩国学者李相福、金宅焕共同撰写的<韩国警告的媒体大爆炸>一书,详细描述了韩国由互联网引起的媒体多样化,同时探讨了受到巨大冲击的出版业已经、正要和将要采取的对策,在日本出版界持续引起了反响.今天,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同样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作为出版人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冲击呢?  相似文献   

12.
2002年4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结合研究生课程“阅读史专题”的讲授,组织6位博士生、硕士生,就《坐拥书城:西方藏书家和他们的书斋》一书,来探讨西方藏书文化的若干问题。他们的谈话对解读《坐拥》一书及观照藏书文化、品味书房韵致极有帮助,现摘几节以示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与台湾出版界的“独行侠”、林郁工作室的当家人林郁(本名翁天培)接触时,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与众不同! 林郁自1987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来,短短的几年,在强手如林的台湾出版界迅速崛起,拼杀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新潮社、小畅书房、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国际村文库书店等八家出版社相继成立,传记文学之旅、新译名家名著、当代作家精品、人间智慧文库等十几个系列产品接踵推出,年出新书200余种,再版书达300种……透过这些令人钦服称羡的成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出好书而“让生命充分燃烧起来”的出版人的喜悅与烦恼,以及他走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书展,拐点     
每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订货码洋数据上升已经成为钉板的事实,我们在欢呼之时,少有人关注其真正能带来多少质的飞跃;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后的全国书市,多了几分促进全民阅读的靓丽,少了几分订货的气息,但若想让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更为有效、长效,书博会要以何种方式起到何种作用,还多是扑朔迷离;上海书展、北京地坛书市、南  相似文献   

15.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的家庭档案终于较科学、规范地建立起来了。书橱中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的一排排别具特色的红色家庭档案盒,煞是好看.也给我的书房平添了几分美感。闲暇时,丈夫总愿翻看其中的女儿照片档案.还不时到女儿的书桌前指给她看.  相似文献   

16.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17.
爸爸的旧书     
同事要出一个新版本的《古文观止》,想找一套旧的来校对。一问.大家都觉得这书家里肯定是有的.但没有底气回答究竟能否在某个角落里将书找出来。只有我,回答得斩钉截铁.说我肯定有,而且肯定在.只要我下决心对书房来个彻底的大扫荡。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书博会,对河南人来说是一个文化盛会。各路群贤汇聚在中原大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河南出版业的机会,同时也给河南出版业提供了一个向全国同行学习的机会,而每一个来到书博会的人都会感受到河南厚重的文化氛围。来到书博会,就好像遨游在书的海洋,让我这个与书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有种回家的感觉。一本又一本的书泛起阵阵墨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19.
读书人都企盼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窗明几净,左图右史,拥书百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难怪古人称书房为“琅环福地”,是神仙居住的洞府呢。文人与书房的感情类于农民和土地、渔夫和船。余秋雨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20.
一、全面改编书、目是县区图书馆的最佳选择县、区图书馆启用“中图法”第三版改编书、目的方法有三、四种,究竟哪种方法好?不妨逐个分析研究一下。首先是图书、目录全部不改,也就是一刀切的方法,这种方法省事,但最大缺点是藏书多头,目录多头、一个县、区馆藏书只有几万册,多者只有十余万册,如将藏书分成几个体系藏在库里,并且这些书往往是藏在一个库房里,同类图书、同种分类法(版本不同)、同一库房,但分放在不同体系中,在外借,回架过程中,会给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再从目录来看,一个县、区馆,同种目录只有几十屉,如果再把这么少的目录分几个体系设于目录厅,这里几屉,那里几屉,甚至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