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华钢 《今传媒》2006,(9X):27-28
这首为青藏铁路而作的歌曲《天路》响彻大江南北,青藏铁路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媒体关注青藏铁路,倒不如说是青藏铁路吸引了媒体。青藏铁路让青藏高原“火”了,也让新闻媒体“火”了一把。据有关人士统计,经铁道部批准,在格尔木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盛况的国内媒体多达28家、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3.
在做好政务报道方面,备媒体是“备村有备村的高招”。《哈尔滨日报》政教要闻部的年轻人,把政务报道“化”作涓涓细流,使党和政府的信息与百姓的心声融会贯通,实现了新闻规律与宣传效果的完美结合、报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党和政府“要干的”与老百姓“期盼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姚娟 《新闻实践》2011,(7):42-44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热点。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事件再次把食品安全报道推进公众视野。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完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处于尴尬地位,社会公众和专家既肯定媒体的积极性、建设性作用,也批评媒体的“炒作”、报道不科学甚至失实等不规范行为。媒体该如何正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本专栏的几篇文章作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一个共识是:成为让公众信服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载体,应是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王钢 《青年记者》2007,(24):73-74
“深度报道”现在是各家媒体的时髦的话语,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度报道”是和舆论监督报道划等号的。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焦点访谈式的深度报道也被众多地方媒体所认同和仿效。  相似文献   

6.
丁建雄  高建华 《传媒》2023,(8):27-28
<正>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媒体融合的重要性。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各媒体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最初的“如何融合”转向需求端的“如何触达”,而全国两会的报道活动则是对这一思考的最佳回应。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做好全国两会报道,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甘肃广电”)提前谋划,不断增强产品意识,探索报道“新”思维,从前期策划到内容呈现,创新运用融媒技术,丰富报道形态,精心“智”作,写好“融”文,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展现了新作为,彰显了媒体融合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最近,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吻”成为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海外媒体大多把它作为外交新闻加以报道,德国《世界报》照片的标题是:GipfelderHarmonie“达到和谐顶点”,意大利《晚邮报》照片标题是:“外交上的顶点”。国内媒体大都把它作为“娱乐新闻”加以传播,甚至标题制作都极具娱乐性:“法国总统狼吻德国总理”。文章说,2007年9月10日,两人在默茨堡进行非正式会晤期间,萨尔科齐对初次谋面的默克尔本该进行常规的“吻手礼”,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竞像多年好友一样将默克尔拥抱在怀中并亲吻其脸颊。文章对“故事情节”作了很“火辣”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一,工会主办、主管的工会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但近年来,工会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少。作者分析了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做好维权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底,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接着,美国人又“抛出”其用类似方法培育的两只恒河猴。此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国际媒体掀起了一股克隆报道“热”。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也作了报道,不少报纸还作了连续报道,克隆一时成为科学界、普通老百姓乃至政界的热门话题。克隆是一项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该技术几乎家喻户晓,这不得不归功于媒体的“热”度报道。因而,本次克隆报道大体上是成功的,但就某些报纸的具体报道而言,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在报道方…  相似文献   

10.
姚亮 《新闻实践》2012,(10):41-41
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件成功告破,亡命之徒周克华终于被击毙,媒体用大量篇幅作了报道,这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报道此类严肃题材时,一些媒体和记者竞或多或少地用上了“泛娱乐化”手法。  相似文献   

11.
8月18日,在汉口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附近上演了一场闹剧———所谓的“热吻比赛”。第二天,武汉不少媒体均在头版对此作了报道,篇幅不一,“心态”也不一,让人看了感慨良多。作为媒体,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及时迅速地捕捉每一个信息,本是工作之职责,但报不报道,如何报道,则体现了媒体的办报思想与办报水平,其中大有学问。在“热吻比赛”这一闹剧中,各媒体的报道体现了各自的办报思想,作为一个读者,本人无意在此品评各报之短长,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责任与理性。标题警人,旗帜鲜明。在此事的报道上,楚天都…  相似文献   

12.
邢瑞 《青年记者》2007,(6):19-19
关注时政,关注大事是《新京报》的显特点,“两会”“预热”,独我一家——从3月1日“两会”开幕前三天起,((新京报))就开始做有关“两会”的报道,成为同城媒体最先报道全国“两会”的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三农”问题。作为黑龙江省内的主流媒体,生活报近期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报道堪称深度报道的典范之作。如《政协委员走工棚》,以政协委员的视角。亲历农民工的生存空间,体察农民工的辛苦。报道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一些相关建筑企业立刻行动起来,很快解决了民工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民工们拍手称快。在这样的好时机下,《生活报》又适时推出了《关注民工幼童成长》的报道,作为这个报道的延伸。这充分体现了《生活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大视角和大深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10):43-43
《传媒天地》2006年第3期发表司马童的文章《烟草“开门红”是谁的喜报》。 文章说,一边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的规定在艰难地前行,一边却有烟草“开门红”的“事迹”在媒体上“闪亮登场”。是媒体不明白对于公众来说,烟草“开门红”的报道还不如烟草“开门黑”的报道更具有社会效益吗?  相似文献   

15.
陈俊妮 《今传媒》2005,(11X):26-27
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对此北京各大报纸都同时做了系列报道,本文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信报》、《新京报》、《竞报》所做报道为例,分析各媒体此次重大报道的异同,同时与“神五”报道作一纵向比较,看看此次新闻报道的特色或不足。  相似文献   

16.
麦尚文 《新闻界》2005,(6):82-83
在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国内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却进入一个新的拐点。2004年,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一泛关注;另一方面,以相对窄众的人物报道为主而定位各异的综合性人物类媒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传统的人物报道手法并由此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瓶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不少新闻单位及记者视“吃别人嚼过的馍”为大忌,强调“独”、“新”,认为新闻必须是新鲜的,落在他人后面“鼓噪”,不仅使新闻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甚至是件“丢面子’的事情。一些媒体据此还定下“清规戒律”,如果同一事件的报道落在其他媒体之后,记者将受到经济处罚。笔者根据本台的实践和自身工作的一点体会,以为吃别人或自己过去嚼过的馍也有味,关键在于你怎样吃,如何嚼。1998年5月,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许多媒体对此作了肯定性的报道,有的中央级媒体甚至刊文指出:“招聘村官是中国村级干部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18.
王媛 《新闻传播》2005,(9):47-48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鲍璐茜 《新闻实践》2005,(11):30-32
继今年春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第一轮报道活动后,全国媒体从7月初起又启动主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二轮报道活动。高温下的供电紧张、日渐紧缺的水资源、节节攀升的燃油价格等,使媒体的节能报道在今年盛夏持续升温。通过对各种形态媒体节能报道的解读,笔者归纳其主要特点是:引导、监督、互动。 一、引导 在这次节能报道中,媒体首先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的功能,紧紧围绕报道主题,作了精心的策划、解读和强化。 1、精心策划,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0.
说长道短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各地举办了各种活动隆重纪念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九一八”误作“九·一八”,这一现象应引起新闻界同行的重视。 根据我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