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高校学报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进入因特网,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已使学报走向了世界,进入了国际市场.世界各国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阅读到学报;不但可以浏览题目、摘要,也可以细看全文,甚至可以下载和网上订阅.  相似文献   

2.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高校学报特点和目前上网状况的分析,提出了扩大高校学报影响的途径.开设Web网站或者建立网上数据库,为高校学报与读者、作者交流提供了窗口,但这只能是等客上门;而利用电子函件列表,创办<高校学报导读>电子杂志,通过文摘和目录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高校学报最新发表的论文,这无疑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学报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1 数字水印的涵义和特点 数字水印是将一些标识信息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多媒体、文档、软件等)当中,用来标识版权或用户信息,且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修改.数字水印技术是从信息隐藏技术发展而来的,是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密码学应用、算法设计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数字作品纷纷以网络形式发表,其版权保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学军  王亚秋 《编辑学报》2017,29(4):322-325
从学科覆盖、作者队伍、读者群、期刊统计数据以及学术环境5个方面分析高校学报的优势.通过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指标的对比发现,专业期刊并不具特别的优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高校学报通过正确定位、重塑编委团队、以内容为王、融入创新、改革管理策略、建立健全编辑队伍激励机制等途径,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走依靠高校学科特色、服务高校学科与科研、服务广大师生、发现并培养人才的正确办刊之路.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报要重视开发校友资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文仁 《编辑学报》2002,14(2):128-129
增加稿源、扩大发行量是办好高校学报的关键.高校学报应该把数以万计的校友作为自己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由此引出了若干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学报的出版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与此相适应的高校学报的服务体系也正逐步形成,开展期刊的各种个性化服务,以实现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实时性双向交流,以便为网络出版技术与出版稿件等其他相关信息的整合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的读者阅读文献要求新、快、稳,网络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高校读者阅读主流。从高校读者群阅读目的、阅读习惯、获取文献途径入手,分析不同群体信息需求,探索"量身定制",基于读者需求建立品牌服务,以品牌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卫泉 《出版经济》2002,(12):17-17
影响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技术分析 1.网络推进出版事业 世界因特网利用的激增使得“时髦因特网”普及和增长。因特网可能是最流行的技术,渗透到了出版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作者利用它出版自己的作品,B-to-B市场突现,在线零售商可以通过因特网售书。 2.按需印刷(POD) 即经营者通过因特网向读者提供电子化图书书目,读者经过浏览、搜索,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后向  相似文献   

9.
加强网上宣传 促进学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发展对出版业提出了挑战,也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面对网络时代,高校学报要生存和发展,除了要在内容质量和形态质量上不断提高外,加强学报的宣传力度也十分重要。高校学报积极开发网页,利用因特网宣传,是学报扩大影响、开拓自己的有效方式。一、学报网上宣传的优势高校学报由于发行量小,经费紧张,用举办纪念活动、参加大型报刊评优和展示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会有一定的困难,且机会不多。而利用网络宣传有以下几方面优势:1宣传范围大、针对性强网络传递信息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学报在因特网上宣传自己…  相似文献   

10.
载体知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当今新的信息环境以及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分析,指出载体知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是现代图书学研究的核心,未来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将以数字文献为主,印刷型文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消亡.未来图书馆员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本馆读者所需要的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知识信息,并将其存贮载体予以有序组织,以便随时为读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提高高校学报知名度的宣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洁 《编辑学报》2013,25(2):153-155
科技期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必须有紧迫感,通过利用刊物自我宣传、开展多种活动宣传、利用网络宣传和通过服务作者宣传等途径开展学报宣传工作,加强与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进而扩大学报的读者群和作者群,逐渐树立起学报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社交出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逻辑,使读者、作者和出版者的角色发生逆转,是个赋权用户的过程.学术的数字传播则更为精准地利用了这种新模式,它是学术出版平民化、大众化的实践,其中赞赏式众筹和读者群的粉丝化转变最值得关注.众筹、微店等新型售卖手段打通了出版者、朋友圈和微商之间的通道,改变了出版流程的售卖标的,在用户分享、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作者获利,盈利成为分传播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3,(17):28-29
传统报业拥有读者,却没有自己的用户平台。互联网到来后,如何将报纸的读者群重新塑造成为网络用户平台,成为眼下媒体转型的核心问题。浙报集团认为,浙江日报作为党报,其宣传使命是与互联网契合的。党报的宣传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互联网发展的使命则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二者的表述虽略有不同,但是其内在涵义是完全一致的。如果  相似文献   

14.
陆遐 《采.写.编》2021,(6):99-101
高校学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性、政治性及创造性,因此,对高校学报的责任编辑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校学报责任编辑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报的质量.高校学报责任编辑,不仅是学报学术规范和质量的把关者,同时也是作者和读者联系和沟通的纽带.在高校的发展中,学报责任编辑是一个重要的岗位,需要付出很多的脑力劳动,才能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责任编辑要加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当中,不断为大家呈现优质的学报刊物.  相似文献   

15.
一、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1.学报的综合性失去了读者群 教育部曾明文规定: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育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这一办刊宗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决定了学报的综合性特征.学报界历来把综合性看作是学报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出版的利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出版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出版事业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就是将作者的著作经过加工后通过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以电子文献的形式广为传播(出版发行).它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并与因特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网络(因特网)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学校资源建设学报经济型网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站作为一个联系作者、读者、编者和审者的桥梁纽带,可以极大地改善学报编辑的工作强度,对于今后学报发展网络期刊也是有益的。当然,高校学报网站的建设不是人有我也要有的花架子,建设网站是否有必要,要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用户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相当一部分科技论文的读者、作者和编辑都在使用因特网进行资料的查阅和信息的交换。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建立基于因特网的科技期刊编辑信息发布系统 ,处理诸如来稿登记、稿件的发送与接收、稿件处理情况查询、发布编辑部信息等等编务工作 ,可以提高编辑部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增进读者、作者和编辑之间的相互沟通。1 系统组成与功能基于因特网的科技期刊编辑信息系统是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交流的网络平台。系统中包含的基本栏目有 :最新动态、投稿中心、读者信箱、交流园地、文献检索…  相似文献   

19.
学报论文出版时滞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信息社会里,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抢占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手段。高校学报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应以最快的速度且以高质量的载体形式向社会各阶层介绍高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最短的时间被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推广、运用,产生其客观价值。但目前高校学报出版时滞普遍较长,不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探讨高校学报论文出版时滞,作者对新乡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新医学报)1991—1998年所载全部论文的出版时滞分布作了统计分析,旨在客观反映出新医学报论文出版时滞状况,为同道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报网站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针对目前国内学报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影响力小的现状,分析高校学报网站的特点,指出高校学报网站的功能定位应有别于专业性科技期刊网站,应立足于校内读者及作者这2个中心,把为校内教师及广大作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开展信息服务作为其主要功能,有效地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