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陈栋 《传媒》2015,(18):44-45
当前,不仅是新兴媒体,就连传统媒体自身唱衰纸媒的声浪日益高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迫在眉睫.然而,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就是拥抱新媒体、投身新媒体.其实不然,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不只是"传统媒体+互联网"或"互联网+传统媒体"这一个选项.换言之,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惟一选项.  相似文献   

2.
当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和受众的叠加发力,让传统媒体在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同时,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当下,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媒体融合虽已成为传统媒体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但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如何突出重围,适应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新变化,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是传统媒体需要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形势下突破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特别是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公众开放的微博,还是限于朋友圈内自娱自乐的微信,仿佛你不玩,你就成了一个另类.依托于互联网的这些所谓新媒体也基本上成功地绑架了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4.
不要以为新媒体来了,传统媒体就被颠覆了,传统媒体长年积累下来的媒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在互联网竞争中仍然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本质的问题是要学会在这种不再是垄断的开放环境中仍然凭借自己的专业负责的精神赢得话语权。传统媒体的未来就在于开放,适应这种开放,驾驭这种开放,我们就能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5.
邱炜  徐征宇  吉祥 《传媒》2016,(5):51-53
生态圈是近期业界流行的新名词,其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能够融合发展、相互补充、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电视媒体要拥抱互联网,实现融合发展,就需要研究生态圈,借助生态圈实践创新发展.本文结合一些事件、经历,浅析电视栏目生态圈的构建和运营.  相似文献   

6.
正从消极应对到积极拥抱互联网以人们难以预料的发展势头覆盖各个领域,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不能以消极心态去应对,而应与时俱进地满腔热情地拥抱互联网。传统媒体人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思想准备是不足的。当互联网技术引发的传播力的风头劲过传统媒体,并眼睁睁地看到强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日进斗金时,传媒业内"纸媒消亡论"的唱衰也持续不断。面对影响力和经营效益的萎缩,传统媒体曾试图建立纸媒的战略联盟与商业门户网抗衡,终因意见不一而告终。其实即便这种联盟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挑战传统媒体,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传统媒体包括电视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体现在互联网对电视广告受众的分流上,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体现在互联网企业对电视内容源、高清电视盒子的觊觎,正在频频发动"抢占客厅"的攻势。当然,从目前来看,传统电视"第一媒体"的地位仍然牢固,电视依然是传播到达率最高的传播平台,也是大部分广告主品牌建设首选的传播渠道。因此,尽管新媒体发展迅速,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会与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共存。作为广告主,我们会主动拥抱这种变化,并希望在新的历史潮流下传统电视、互联网企业能共同推出更多更好的栏目。  相似文献   

8.
传统媒体积极投身建设“宽带中国”“、促进信息消费”大潮“,拥抱”而不是“排斥”互联网,就可以扩大其信息消费的市场参与度,巩固自身的主流传播地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真正能运用好"互联网+"模式成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传统期刊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科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技是万万不能的.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思维"是观念、思路、方式和手段的系统思维.对于互联网,传统期刊长期的成长基因使其并不能完全理解互联网、不能真正懂得分享与链接、实现平台整合.只有当传统期刊清醒地审视自己,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读懂互联网思维,实现自身基因的裂变,拥抱大变革时代,变成互联网基因支撑下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才是传统期刊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郭全中 《传媒》2015,(1):26-27
当前,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产业趋势和竞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很多传统媒体还依然在就传媒业而谈传媒业,或者就某一个环节来进行转型,从实际成效来看,这些转型措施效果很小,想取得大成效就要求传统媒体树立起产业融合与系统化思维. 产业融合是关键.首先,当前互联网正在快速瓦解产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产业基于互联网快速融合成新的产业蓝海.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是要敏锐地把握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新出现的巨大产业机会,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而创造新的产业蓝海.  相似文献   

11.
<正>在移动互联网成为时代的主角后,传统媒体似乎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凛冽的寒冬,面对寒潮来袭,传统媒体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紧跟时代暖流的步伐,拥抱移动互联网,联姻新媒体,引入新技术,为自己夯实新的安全边界,迎接暖春的到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媒体势必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在这一背景下,有着70余年  相似文献   

12.
移动新媒体方兴未艾,传统媒体不能消极等待、坐视无为,只有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实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才能确保在信息时代新形势下,党报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持续走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时代,引发了传播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去年开始,很多人重提情怀和匠人精神.过去笔者以为,所谓情怀在旧的行业、旧的事物中更容易找到,但没想到,说情怀和匠人精神最多的,反而是新媒体人.自媒体、客户端、大数据,这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优势所在,但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些都是短板.传统媒体人曾满怀热情拥抱互联网,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血腥掠夺,使传统媒体人沦为新媒体的“义工”.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人应有怎样的情怀和匠人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孟祥森 《传媒》2006,(7):29-30
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一个新的可以承载信息服务的媒体已经崭露头角,这就是手机媒体.手机媒体的核心是八个字:分众、定向、及时、互动.传统媒体如果和手机媒体结合的话,会使传统媒体的形式、内容、效率有一个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我们和传统媒体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系统,整个媒体生态环境将基于移动互联网重构。交通广播应该拥抱移动互联网并与之融合,注重用户生产内容(UGC)、参与感和用户体验等互联网思维,进行交通广播节目生产,改造节目制作流程,更新服务听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辜萍 《声屏世界》2000,(6):37-3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在世人面前,其来势之猛,令人瞩目。互联网在我国刚露头角,就构成了对传统传播媒体的影响和压力。不难预料,不用多长时间,随着陶络用户的普及,传统传播媒体必将面临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冲击中,但传统媒体并非处于完全被动地位。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互联网既然是完全开放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源来自于互联网的网站,这就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扩展自身影响的通道。传统媒体除了在原有阵地发挥独特优势外,上网后,可借助网络传播,突破地域性、时限性的限制,使之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17.
2015年,毫无疑问将是传媒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份,要想对其中的重大事件进行预测无疑是难上加难,虽然自身水平有限,但也斗胆预测一番,希望能给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一、互联网广告市场全胜传统媒体 首先,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超越传统媒体.在疲软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互联网继续对传统媒体发起重大冲击,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将进一步下滑.预计2015年报刊广告实收额会下滑15%以上,电视广告实收额会下滑5%以上,广播广告实收额也不会有大的增长,而互联网广告收入将继续维持35%左右的高速增长.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传媒业市场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广告市场将彻底超越传统媒体,而占据至少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一直处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转型的一线,发现隔不了多久就会有个新鲜的概念和风口爆出来,2014年是O2O,2015年是内容创业,2016年视频网红突然又火了.说老实话,这两年摸爬滚打,互联网思维学没学到暂且不说,但笔者发现每个所谓的投资热点后面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互联网大坑.今天啊,笔者就来跟大伙说说我们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一本文化生活类纸刊在转型路上的尝试. 传统媒体转型一般有三条路,第一仍然是做媒体.第二是做垂直类产品.第三是做社群.这三条路我们杂志差不多都有尝试.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任何媒体来说,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革自己的命,自己不革自己的命必将有别人来革自己的命,不断创新就是媒体发展的应有之义。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转变旧有的观念,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新媒体。  相似文献   

20.
韦景业 《青年记者》2016,(14):135-136
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兴产业,同时也给很多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15年,工艺美术不仅得到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更在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媒体领域异常活跃,各种相关微信公众号不断出现,阅读量动辄达到十多万.工艺美术品网络拍卖、交易平台等越来越常见,但也产生了诸如质量参差不齐、鉴定难、品牌意识差等问题.工艺美术如何拥抱互联网,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快自身的发展,是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