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富士康索赔案为什么能够成为新闻?无外乎原因有三:其一本案是迄今为止,全国向记者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其二是与多数名誉侵权诉讼不同,本案原告系财雄势大的世界500强名企,只诉记者和编委而未诉新闻单位,起诉的动机被舆论认为意在报复;其三是申请法院对记者个人财产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2.
1985年11月1日,上海市发生了全国首例新闻侵权案--杜蓉诉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之后,新闻侵权案件与日俱增,2005年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案,2009年赵本山状告兰州万顺通航空票务有限公司案,均以被告方败诉做结.新闻侵权--一团笼罩在媒体上空的乌云,似有愈扩愈大之势.  相似文献   

3.
盖雷平 《新闻三昧》2008,25(5):10-13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公众人物报道评论的不断增多,新闻侵权官司逐渐曾多。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而其中媒体败诉的居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审理的15起新闻侵权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以及新闻自由的界限,成为备受法学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中,名誉权纠纷案件也已产生了一系列案例,如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报》案、余秋雨诉肖夏林及《北京文学》案、陈永贵近亲属诉吴思及《北京青年报》案、张西德诉《中国农民调查》作者陈桂棣、春桃夫妇案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大量与新闻活动有关的名誉权案件,诸如奚弘诉人民日报社及其记者曾坤、史林杰案,孙侃诉法制日报社案,王春林诉法制日报社、农民日报社及三名记者素,耿建梅诉法制日报社及作者刘忱案,悦培璐、王颖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案,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诉吴祖光集等,这些案件的审理影响很大,为中国新闻与法制建设积累了经验。本文是朝阳区法院民庭庭长,结合我国国情和现行法律条文总结出米的多年来审理新闻官司的经验,对帮助新闻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划清新闻活动中的法与非法的界限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闻官司”,即因传媒发表新闻作品而产生名誉权纠纷的诉讼案件,近年多了起来。原告总是新闻作品中涉及(主要是批评或有其他贬低等评价的)的当事人,被告是作者和发表作品的传媒机构。从目前情况看,原告胜诉居多,但也有一些经法院调查证明新闻属实而宣告原告败诉的。如北京信远斋诉《北京晚报》案,廖福志诉《厦门日报》案(见本刊今年第3期),何增荣诉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案(见本刊今年第5期),陆永富等诉上海《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6.
杨秀 《编辑之友》2017,(5):60-64
文章结合“考拉诉中国经营报社”案,分析了该案中“禁止令”出台的背景及其推动新闻传播程序法治建设的意义.此外,还就新闻传播领域“禁止令”制度适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侵权诉讼中,证明真实必须有经法定程序质证的证据为依据.强调媒体收集和保存证据,既是新闻真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媒体自我保护的基本前提. 从诸多媒体涉诉的情况和诉讼结果看,媒体败诉的原因除内容失实或有侮辱性语言外,相当部分败诉的原因是因为媒体在采写、报道过程中并没有重视证据的收集与保存.  相似文献   

8.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开始,我国已经历3次新闻官司的高峰期.第一次高潮出现于1988年,原告多是一些"小人物".中心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新疆喀什市建管局工会干部奚弘诉人民日报社记者侵害名誉权.这股诉讼浪潮尽管带有初级和幼稚的特点,但充满着进步的意义.第二次高潮在1992年,原告大多为名人,中心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记者汤生午、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9.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总是苦于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自己的身边无处不存在新闻.为什么自己总是发现不了呢?关键是没有看见新闻的“眼睛”——新闻点子.一篇新闻有了新闻点子,写作就会呼之而出.新闻点子是什么呢?追根求源,新闻点子就是作者的知识积累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产生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文报纸《中报》10月30日、31日两天连续刊文介绍了近几个月来多起上海新闻官司的事件。告记者案即诽谤案增多是各国新闻史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在此想介绍一下美国新闻史中有关诽谤的最重要的一个案例.即沙利文诉纽药时报案  相似文献   

11.
1985年11月1日,上海市发生了全国首例新闻侵权案--杜融诉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之后,新闻侵权案每年都占侵权案件的一定比例.由于名誉、隐私侵权占该类型案件的绝大多数,理论界对媒体新闻侵犯名誉、隐私权的研究较多,对媒体新闻侵犯肖像权的关注则很少.随着配图新闻、图片新闻的增多,新闻侵犯肖像权的诉讼呈上升趋势,但很多当事人以败诉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新闻报道再现我的肖像没经过我许可就是侵权,这是对该类侵权的片面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周锦宇诉周俊麟、《中国河运报》社侵害名誉权及周俊麟反诉周锦宇侵害名誉权一案.纠纷长达8年,影响波及10省6市,曾引起全国造船界和新闻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在名誉侵权官司中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刑事侦查或者政府调查,采访者不可能以制作调查或讯问笔录的方式取得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当媒体被诉侵权时,采访记录和有关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这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使媒体偷拍偷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合法化了。那么,它的意义仅仅是记者的隐性采访手段被认可吗?  相似文献   

14.
对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不科学新闻、侵害性新闻、偷懒新闻等类别的坏新闻,媒体人怎么看待?是否曾创作或编发过这些坏新闻?所在媒体刊发和处理坏新闻的情况怎样?读者怎么看待坏新闻?在阅读时能否识别出坏新闻?本刊分别针对媒体人和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但新闻述评是属于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性文体?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其体裁归属一直较为含混,这给我们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造成了概念的混乱和学理的困惑.讨论新闻述评的归属问题,根本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文体的归属问题,更是涉及到新闻报道理念和职业规范的问题.本文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概念和学理出发,论述和提出新闻述评的体裁归属只能是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交通新闻?说它是经济新闻,却不一定完全反映宏、微观经济.说它是科技新闻,却也点到为止.说它是社会新闻,却没有被市井生活元素所充斥.在四不像的矛盾中,交通新闻寻找着自己的定位.那么在经济、科技、社会甚至政治新闻之外,能否出现一个新的视角,或者新的报道空间呢?  相似文献   

17.
预警新闻:期待催生的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如何做到及时、准确地预测风险? 如何在风险来临之前,或者在风险到来时及时预测风险的走向? 这些问题已成为考验媒体从事风险预警的核心难题. 预警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别.预警新闻是提前对还未曾发生或者处在萌芽状态的风险做出预测或预报,预警新闻是处于临界状态的新闻.新闻一般要求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可用经验加以求证的实然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什么?到底是一种新闻类型,还是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节目形态,还是一种报道风格?众说纷纭.但十年以来,民生新闻给中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界带来的冲击却是有目共睹.我个人更倾向于把民生新闻理解为一种报道姿态和价值取向,所谓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①.到2004年,勃兴的民生新闻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有学者批判民生新闻的"四化":浅薄化,娱乐化,琐碎化,同质化.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深化新闻改革,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新闻单位如何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在继承中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新闻工作者如何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办报为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1.问:什么叫新闻? 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问:什么叫新闻敏感? 答: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的鉴别、判断能力。3.新闻的五要素、六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新闻的五要素是指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这五个词在英文中都以W开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