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人行,乃三人同行。《三人行漫笔》是沈阳铁道报的三位领导同志——总编辑郝连祥、副总编辑蔺德生、副总编辑杨洪波合办的栏目。据介绍。此栏目始于2001年2月,终刊于2004年8月,先后刊发随笔、杂谈94篇。  相似文献   

2.
郝连祥 《记者摇篮》2005,(10):13-13
《三人行漫笔》得以结集出版,受到了新闻界许多朋友关注和帮助,特别是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谢正谦主席欣然作序,此提掖后进精神令我们三位作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尤其是谢主席在序言中提出的“文章写给他人,但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观点,将成为我们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座佑铭。《三人行漫笔》专栏又在今年辽宁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委们评为专栏一等奖,更使我们受到鞭策。受《记者摇篮》编辑之邀,特将《三人行漫笔》从开栏到结集间的感受絮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论《锵锵三人行》的窦式主持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达  杜娟 《东南传播》2010,(12):134-135
一个清谈类的三人谈节目历时十年而不衰,一个饱受争议的主持人却愈加炙手可热。《锵锵三人行》和窦文涛,是中国式脱口秀栏目发展史中不得不谈的节目与主持人。本文以《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为切入口,分析窦文涛主持风格及特点,兼论对我国谈话类节目之启示。  相似文献   

4.
时下国内的电视屏幕上,谈话节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而引发这股潮流的代表性栏目当推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于《实话实说》,学界已有众多的评说。而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锵锵三人行》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内陆各台的谈话节目相比,风格大相径庭,应是业界值得研究的个案。《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档日间谈话节目,1998年4月开播,每周一至五12点至12点30分首播,主持人窦文涛在每次节目里同两位嘉宾聊天,嘉宾由主持人亲自选出,包括两岸三地导演、作家、学者、政界及传媒界精英,谈话者性情各异,…  相似文献   

5.
每辑四种的“三人行名家散文精品系列”(海天出版社版),第一辑出版于1996年,分别为《无价之人》、《四月泥泞》、《梦中天地》、《大江逆行》。两年后的今天,第二辑又与读者见面了,依然是四种:《无梦时节》、《秋阳如水》、《岁月行色》、《历历在目》.而且与第一辑一样受到读者的青睐。所谓“二人行P,大约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也就是作为丛书的“符号”,由三位“名家”的被选作品合成一册,并给予相应的同样作为“符号”的书名。至于所选作家是不是“名家”、所选作品是不是“精品”,那就得取决于选家的眼光或判断力了。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位一贯关心农村读物出版工作的老同志向我推荐了几本小册子,说这些书颇有特色,值得一读。我翻开这些书以后,真的被吸引住了。这是一些专为农村读者编写的类似《三字经》、《千字文》的通俗启蒙读物,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文》、《中国地理六字歌》、《世界地理六字歌》、《农村四言常用字》、《中国近代史七字歌》。形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是完全新颖的。作者有两位,《中国历史三字文》和《农村四言常用字》是肖从方和刘毅然二人合作编写,另外三本均为刘毅然一人  相似文献   

7.
《读者》品牌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读者心目中或是业内人士的评价中,《读者》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期刊。《读者》于2003年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发行量突破八百万份,稳居全国九千多种期刊发行量的首位;据世界期刊联盟认定,居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围绕《读者》已经发生了太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关心传媒业的人都试图解读它的曲折经历和成功经验。在此,笔者主要从品牌创立和经营的角度解析“《读者》现象”,侧重分析其在品牌形成和经营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中国周刊》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旨在报道中国、引领舆论、重塑价值。以推崇独家的报道、独到的视野、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报道为办刊风格,强调原创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我们提出的是社会的记录者,触摸活的中国,记录行进中的中国",这是朱学东总编对刊物的总结。《中国周刊》以敏锐的传媒视角和独特文笔,以故事化解读的方式从个体角度,看时代命运,分享个人在中国社会中努力奋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一份期刊的社会价值及一位资深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前不久,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请他为读者讲述其独特的杂志经营之道和《中国周刊》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1月7日,央视读书节目《子午书简》邀请著名画家陈丹青和香港时评人梁文道参加节目。同样是一张桌子三人谈话,但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里妙语不断、机锋连连的陈丹青、梁文道,在两个小时里却没有实现理想中畅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超市·外语     
本套教材由国际著名英语教学专家编写,共分三册,难度由初级逐步过渡到中级水平,以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读者迅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习得流畅、准确的英语口语。《壹佰分实境英语听说》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价:28.00元《壹佰分实境英语听说》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价:29.00元《壹佰分实境英语听说》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价:28.00元  相似文献   

12.
一本好书一位新人──为《节目主持人通论》作序(节录)白谦诚我怀着七分喜悦、三分激动的心情,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推荐一本好书,这就是《节目主持人通论》。我以同样的心情,向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界,特别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学研究者引荐一位新人...  相似文献   

13.
行销大江南北的《读者》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国内 ,她以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保持了 2 0多年长盛不衰的势头 ,创造了超常规发展的奇迹 ,令许多出版界同行叹为观止。《读者》诱人的魅力来自哪里 ?《读者》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综观其创业史 ,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 :《读者》是一位智者 !确切地讲 ,她的魅力、她的成功都源于《读者》杂志社所有管理、策划、编辑人员的睿智。《读者》的第一智是 :坚持人性关怀这一核心理念 ,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使读者群体逐步壮大。《读者》是1981年 4月创刊 ,伴随着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新闻知识》2001,(Z1):20-21
版式是报纸向社会和读者推出的传播新间和信息的载体和形式,是报纸的“脸面”,什么样的版式决定报纸以什么样的面孔面向读者。 综观国内报纸,就版式风格而言,我们认为有三种:一、传统型。讲究传统规范,严格版面禁则,版式四平八稳,报道讲究分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二、创新型。以市场为导向,研究读者和广告客户心理,以版面抓人,以吸引读者为原则,版式讲究视觉冲击力。其代表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报》。三、过渡型。版式思想和定位不很成熟或兼顾前两者,目前大多数报纸的版式是处于这种情况。就目前国内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在闲暇之余,阅读了方舟同志的《人生成熟的色调》、《珍重你金色的年华》等两本杂谈集。读后,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方舟是陕西新闻队伍中一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不可多得的杂文作家,是读者的知音。方舟杂谈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讯《一条山路一个人的跋涉》、《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坚守》见报后(《辽宁日报》2011年9月6日、9月7日第一版),引起一些关注。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读者需要这样接地气、聚人气、显生气的好作品。"厚誉难当。读者的厚望,却是极好的启示。去年8月底,随蒲若梅主任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黑虎洞村,采访在那里的小学呆了30年,学校唯一的老师徐秀霞。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三个学生。这里是世外,但不  相似文献   

17.
林穗芳编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200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获得海峡两岸读者的好评。一位学刊主编说:“看书名似乎会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本一般的关于标点符号常识用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学术含量很重的力作。”该书分标点理论、历史和用法三部分。同行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审黄鸿森在所写的评论《考镜源流 针砭差误 足资鉴戒》(2000年5月22日《新闻出版报》)中称赞这部书拓宽了标点研究领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Z1)
“报刊之友”告读者报刊的生产过程是将人与机器、计算机设备以一种特有的方法结合起来,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这是一桩宏伟的事业.在中国的报刊之林中,《报刊之友》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报刊业需要她。《报刊之友》公开发行了,步入市场了,但贴近报刊,引导报刊,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最近,灯下再读《集外集拾遗》,看到鲁迅先生写的两则广告,引起了一些感想。一则是《三闲书屋校印书籍》:“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么奖金,但也决不欺骗的。”另一则是《文艺连丛——的开头和现在》:“投机的风气使出版界消失了有几分真为文艺尽力的人。即使偶然有,不久  相似文献   

2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