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农村互联网的推广看创新扩散理论的适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潼南县和北京市平谷区两个农村地区互联网推广和应用的调研,探讨在中国农村特定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农民采纳和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并以此对创新扩散理论进行进一步反思.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尚无法满足互联网技术对经济和技术环境的要求,因此目前各地区互联网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组织干预的结果.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革新机构引进互联网技术的目的促成了互联网不同的扩散模式和使用模式,并直接影响到互联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所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扩散的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在大陆扩散的区域性差异,不仅存在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亦存在于各城市体系之间;更深的“数字鸿沟”潜存于对互联网的使用质量之中。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3.
王芳 《现代传播》2003,(4):96-99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但是它的传播研究却是近十年的事情.本文评述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以中国大陆主要的传播类期刊为例,对207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结论是在目前互联网传播中,一般性的、综述性的研究多,涉及具体层面的研究少;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少;主要是依据传统的传播理论研究互联网,而互联网理论创新少;研究局限在新闻传播视野,跨学科研究少.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本研究旨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描述、预测及解释互联网在香港、北京和广州的普及现状及前景。创新扩散理论将创新物在社会中的流传看作是一个经历“认识”、“信服”、“采纳”和“事后确认”等阶段的动态过程;其中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通过帮助受众形成或改变对创新物特征的主观认识而扮演了核心角色;按时间坐标来看,创新物的扩散是按S型曲线展开,由“引入期”经“增长期”到“成熟期”及“衰退期”。根据2000年底在三地2600名成年人的抽样调查,本研究发现香港样本的40%、北京的30%和广州的24%为互联网网民,其开始上网年份的分布分别与S型曲线相符,其中香港已处增长后期而大陆两地则尚在增长前期,预计2002年底的普及率分别为56%(港)、53%(京)和49%(穗)。个体层面分析进一步揭示是否上网不仅受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特征(家中其他网民人数)的影响、也与对互联网的看法(如“兼容性”)有关。“前网民”中断上网主要是由于拨号连接等技术问题或无时间,准备上网的“潜在网民”最担心网上的不良内容,而不会考虑上网的“非网民”主要是缺乏资源(如电脑)或无兴趣。上述发现不仅验证扩散理论均适用一国两制三地区,也为追踪研究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段鹏 《现代传播》2006,(3):49-53
2005年10月到12月间,本文作者作为中欧天然林保护项目(EU-China N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Protect)的首席传播策略顾问对项目实施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以评估和监测该项目以往的推广成果.调查的地点包括天保项目示范区内四个县项目办公室(平武、炎陵、昌江、松潘)和六个项目乡(牟尼、小姓、十都、七叉镇、白马、木座)的20个项目村.我们发现,天然林管理项目的推广工作是传播学中"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的一个有力诠释.该理论系统说明了一项创新技术从开始被扩散对象知晓、说服、采用到确定的一系列过程.此篇报告将以此次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创新扩散理论对于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4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首次超过一个亿,年增长率26.3%。开通互联网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3%和91.5%。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2009年初,“学费橘”事件给浙江衢州沟溪乡的碗窑村和碗东村带来了一次创新的示范,但是这次创新未能成功扩散.本文借助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展开研究,试图从中发现碗窑村和碗东村中存在的对创新扩散的阻碍因素,并提出改进农村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锋  李文艺 《新闻知识》2023,(10):19-26+93
本文梳理了创新扩散理论的演进过程,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统计软件CiteSpace对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历程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回顾,并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梳理、总结了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社会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创新在扩散中的5个阶段或重要因素,其中,对组织的创新扩散研究较少。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欠发达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时,引入了社会组织这一视角,旨在分析组织对创新的重新定义和调整,及组织在创新扩散中的实施、保障和监督。  相似文献   

10.
李博威 《新闻世界》2013,(1):120-121
本文是在农村信息化背景之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调查手机和互联网两种新媒体在甘肃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现状。研究发现,手机在甘肃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较高而互联网的普及率却偏低。同时,农民的信息供求方面存在不平衡状况,即供不应求。未来应该着重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宾 《今传媒》2011,(7):37-38
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以及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以无线互联网使用频率较高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使用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连接互联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线互联网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扩散,不仅依赖于技术自身的优势,也依赖于使用者自身的能动性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兴农网体系和远程教育体系是不同政府部门推广的互联网形式,目的都是将新技术用于农村社会发展.商丘市的兴农网体系经过多次重组和变化,最近由气象部门主管.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由组织部门远程办主管.这两种形式的互联网目前在农村属于共存的状态,笔者通过在商丘市夏邑县为期两周的调研,比较了两种互联网形式的异同,以及各自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它们的比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两种互联网形式在当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其次,可以从新媒介在农村发展的现状来探讨媒介形式的不同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邢变变 《档案与建设》2017,(11):8-11,35
文章以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对档案微信从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五个维度展开了评价性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档案微信的评价结果并不乐观、各维度中不同项目的评价结果有所差异、档案微信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的效果差强人意,在未来的发展中,档案微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视信息传播效果、加强对用户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中,中国城市与农村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发展,西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西部农村发展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困境.本文在西北农村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应用模式,并指出在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中,网络技术应与当地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韦娜 《今传媒》2012,(8):40-42
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桂林龙胜县和平乡旅游地区互联网使用发展现状的调查,了解互联网在当地的使用状况,进而探讨互联网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找出互联网发展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也对互联网在大陆乡村的普及和发展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移动电话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移动通信在我国农村实现了飞速发展,但迄今为止有关移动电话在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研究尚付阙如。本研究以“主观需求”论和“创新扩散”论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 通过对湖北省三地农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农村居民移动电话的采纳和使用的现状及其内在机制。调查于2005年8月进行,回收有效问卷 648份。调查发现,在农村成人群体中移动电话的采纳者、潜在采纳者和非采纳者分别为59.6%、 18.8%和21.6%。多元阶层回归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人口变量、行为变量(大众媒介使用、人际交往、创新传播科技采纳)和心理变量(对移动电话技术特征的主观认知、对移动电话流行程度的主观认知、对移动电话需求的主观认知)可在相当程度上预测其移动电话的采纳和使用。总体上言,人口变量的解释力最强,行为变量次之, 心理变量的解释力最弱。本研究对这一与过往研究结论迥然相异的传播科技扩散与使用模型做了特别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18.
芦世玲 《青年记者》2009,(14):49-50
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从互联网技术采纳、有用性预期、传播渠道、信任、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等 角度构建网上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户采纳行为的理论模型。在量表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 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论显示:互联网技术采纳、有用性预期等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 采纳行为;传播渠道以信任为中介变量对采纳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采纳行为。所以增强农户采纳意愿、提高农村互 联网普及率和加强农户对信息传播渠道的信任是提升互联网对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媒介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图书馆建设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举足轻重.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绵竹市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情况调查,总结新形势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经验,研究发展农村图书馆的对策及公共图书馆在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