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2.
《军工报》从一版到四版,根据每个版面的内容,都设有言论专栏。不论一版的“军工论坛”,“经济观察”,二版的“科苑论语”、“经济漫笔”,还是三版的“千人千言”,四版的“思想漫笔”,等6个言论专栏,可谓繁花似锦,备具特色。不仅言论多,而且角度新、质量高,它所言所写的都是人们所关心的“心中”事,“口头”言,写得有滋有味,令人有一种不吐不快百读不厌之感。 我根据手头报纸粗略统计,从去年7月到12月各栏目共刊发言论67篇之多,其中一版就有22篇。这些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者二三百字,长者六七百字。寥寥数…  相似文献   

3.
早在几年前儿童文学创作圈内便有了“迎合”市场的倾向,当时儿童文学家、批评家樊发稼就撰文表示,当下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中,有迎合市场的倾向,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些作品思想性往往有所欠缺。近年来关于“迎合”与“引领”的争论开始逐步展开,一方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写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一方认为应该用优秀的纯真的儿童文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  相似文献   

4.
修改文章何以称谓“删削”,说来话长。早在战国时代,由于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竹子或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来写字。这些狭长的小竹片叫“竹简”,也叫“简策”;狭长的小木片叫“木简”,又叫“版牍”。据考证,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有时难免会写错。为了纠正写错的字,人们通常都  相似文献   

5.
党报言论稿供不应求,这几乎是大小报纸都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体会是:只要勤于抠点子,善于动脑筋,言论则越抓越多,越抓质量越高。俗话说“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据去年至今年4月间的统计数字,荷泽地委书记、荷泽市委书记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稿达20多篇。主要领导同志一带头,地、市委各部委办局负责同志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厂长和经理们,也纷纷拿起笔来,不到一年时间,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达60多篇。各级领导带头为党报写言论,引发了广大群众、通讯员以及各界人士写言论的积极性。这使我们的报纸基本上做到期期、版版有言论,并经常是一版有二至三篇言论,受到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想去年以来笔者写的系列报道《婆婆啊,今日检查何其多》和两篇评论,感受颇深:“婆婆”系列报道分别被国内几家大报刊出,并被评为1991年全省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评论《工作达标与牌子达标》和《从企业的椅子不够用谈起》,分别在今年1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和6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出。联系近几年来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编辑 ,平时最常使用的软件恐怕就是方正书版系统了。一个软件用熟用惯之后 ,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感情” ,不论是排书稿还是打个报告、表格什么的 ,总是喜欢用方正书版系统 ,所以每次调换机器之后 ,最先安装的应用软件一定是它了。前一段时间单位添置了一批联想奔月 2 0 0 0型计算机 (PII3 5 0 ,随机装有中文Windows 98OEM版 ) ,可谓鸟枪换炮 ,于是想都没想 ,就像以往那样安装好了方正书版系统 (包括 6 0 2版和 7 2 1PS版 )。没想到等到用的时候 ,问题就出来了。只要我一运行书版系统 ,屏幕上就会出现“该程序执行非法…  相似文献   

9.
理解的媒介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摸鱼儿》词,里面有一句:“脉脉此情谁诉?”也许因为这首名词中有此佳句,所以《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第四版的一篇通讯用了这句词作为标题,就显特别有韵味,令人喜读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翻阅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的文集(上海三联版),引起很多联想,内心颇不平静。这套五卷本文集问世已一年余,刚出书时我大致翻过一遍,这次看的主要是评论卷和散文卷。将书中所写和当下略作对比,联想就很具体了。比如,散文卷中有一篇是写徐调孚的。现在一般读者知道徐调孚,大都因为看过他译的《木偶奇遇记》。欧阳写徐调孚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欧阳抗战以后到上海,进了开明书店推广科,这就如同现在的广告发行部。徐调孚是科长,她是科员,一共两个人。徐让她为新书写内容提要,那是广告性的文字,应该不难,欧阳拿起来就写,"引人入胜""文笔优美"之类,都写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2.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13.
《记忆》版是《新晚报》副刊的一个版面,自2004年4月1日创刊以来,该版用真情和真诚,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该版现已成为读者离不开的老朋友。在办版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现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同行交流。一、增强平民意识,把版面让给百姓。贴近、贴近、再贴近,已成为《新晚报》这张市民报的办报宗旨。《记忆》版就是本着“老百姓写,写老百姓”的办版方针,让普通百姓在  相似文献   

14.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 “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连一个星期天也没歇过。每天都坚持五点起床,  相似文献   

15.
最近翻阅了几家报纸,看到大凡署“本报记者”和报社、通讯社撰写的稿子,一般要比通讯员写的稿件长些,有些还得转版。仅以三月份人民日报头版为例,注有“下转第×版”的就有二十四篇之多。当然有些需要长,有些则能短而没短。  相似文献   

16.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  相似文献   

18.
《辞海》上说,回忆录是“一种文体。用叙述或插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既写过去的历史事件,不免要说清背景,讲明来由,对人们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的历史事件,还要备述其详,以存史料,通常篇幅都较长;在写作模式上,回忆录多采用叙述或插写的方法,对历史进行补充和佐证,它的文献性决定了其文体的严肃性。这些特征都说明要使回忆录文章做到短小、鲜活,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这方面要求人家有所讲究,岂不是强人所难吗?然而,以我办解放军报“光荣传统”版多年的经验和心得而言,要使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20.
阅毕徐雁平先生《写在报刊边上的文字》(《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家园”版)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版主编胡洪侠为该“周刊”所写下的那些“编读札记”来。这些“编读札记”写在该周刊的一角,每期都有。短短的数百字,千把字,小而巧,有玲珑精致之美,一如江南流水之上所架设的一座座小桥。一篇篇读下来,令人觉得都是那样地有韵味。初读这些“编读札记”时,闪过我脑际的是:编辑家的美文。徐君的文章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