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旦 《新闻大学》2012,(2):30-36,29
报刊史者,依戈公振所言,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在我看来,这个表述充满功能主义意味。细究一下,它可断为两层意思:第一,报纸与社会文化是两个部分,可以分别待之。第二,报纸的自身发达与报纸对  相似文献   

2.
江凌 《今传媒》2010,(3):112-116
什么是新闻史?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内涵?中西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戈公振先生曾说:"所谓报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知名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导言对于长期从事党报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来说,有两种审视自身的眼光我们都已很习惯了:一是从传播的眼光看报纸,报纸是新闻纸,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总汇,是新闻“超市”;二是从宣传的眼光看报纸,报纸是宣传品,是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工具。于是,对于下面这些观  相似文献   

4.
每一张报纸成长的历史,都是不断反观自身和完善自我的历史。作为诞生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诚如著名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所言,在履行其监视社会、协调环境等责任的同时,也时刻以敏锐的眼光,注视着周遭的媒介变迁。监视竞争对手的行动步骤,借鉴同行的运作经验,矫正自己的发展方位,是成熟报纸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5.
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权威媒体护航报道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因素考察的,“世界眼光”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因素考察的。护航报道努力扩展和延伸新闻报道的时间纵深度和空间广博度,使时间之“线”与空间之“面”交错而成新闻报道的立体时空。护航报道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新闻报道眼光更具时空穿透力和辐射力,从而真正领略到新闻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报是报业市场化进程中最早运用市场之手对报纸进行调控的报纸,从全国广播电视报业中很早就讨论的“遥控器效应”到近段时间的“多版化”“报本化”尝试,广播电视报作为一种家庭型报纸正试图摆脱过去的某种定式,已经有论文在研究城市报纸现象,但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其实,从“城市”的角度把眼光深入下去,我们会发现,报纸运作在而对市场的时候,关键在于对受众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受众的宏观研究方面。一、城市报纸与区域优势近几年,中国的报业市场出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变化:农村报纸的迅速萎缩和城市…  相似文献   

7.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三特”,即报纸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是春城晚报20多年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也是今天的晚报面对都市报类报刊激烈竞争的生存之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报纸已进入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如何以发展、改革的眼光看待“三特”,如何以创新的形式与手段来体现“三特”。一、报业大战中对晚报“三特”的再认识1.凸现自身特点,实行错位竞争。在昆明的报业零售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元钱买3份报纸,尽管这3份报纸可能从所登新闻到版式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始于1998年…  相似文献   

8.
(一) “报纸,天下之公器也。”对于中国近代报人的这一著名论断,我们曾经历过对此大动干戈的年代。既然曾把报纸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那么,报纸是“天下之公器”便大逆不道,真正是所谓“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修正主义谬论”的真实注脚。然而,当历史终于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不能不对把报纸视为“天下之公器”,产生一种敬仰之情。因为,正是这种认识,使我们体味到了其中蕴含着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良知。很明显,把报纸视为“天下之公器”与把报纸当作谋私的工具,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泾渭分明的。“有偿新闻”不属于正直的报人,更不属于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有偿  相似文献   

9.
一张高品位的文摘类报纸,并非人们想象中“剪刀加浆糊”的“作坊产品”。时政类的《报刊文摘》创刊27年.尽管每期仅4开4版,但其发行量、摘编内容、编辑水平及报纸影响,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有口皆碑——正如其办报宗旨所言“博采众家报纸之新,为读者提供方便”,其成功之处,除选稿的眼光独特外,编辑人员对新闻的再创作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评论、广告合称为报纸的“四大件”。作为报纸的一个特色,副刊的历史已逾百年。翻阅报纸,从新闻版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副刊则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副线”。然而,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报刊结构调整以及近年来网络、出版物的繁荣,不少报纸在纷纷扩版的同时,却对原有的纯文学副刊进行了“瘦身”。一时间,副刊成了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属”或是给报纸带来负担的“负刊”。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的大潮中,企业报如何迈步?以笔者之见,首先应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交,把企业报办成“知八方之信息,察四海之潮流”的报纸。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企业报自身的特  相似文献   

12.
“皮”“毛”之理简单吗?谈起“皮”与“毛”之关系,似乎人人都知道,甚至连一年级的孩童也能说出个一二三,不能说不简单。说起报纸的质量及广告收入的关系,似乎每个报人也都非常清楚。报纸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报纸自身的质量,它在“皮”“毛”关系中扮演着“皮”的角色。而作为报纸之广告收入的大小及增幅的高低,基本上取决于这张“皮”之质量好坏。质量好的皮,自然“毛”扎得又深又壮,长得又厚又密又好看;皮质不好,“毛”自然很难长好,或斑斑点点,让人想起阿 Q 的忌“亮”忌“光”的脑袋;或又黄又稀,病态十足,让人想起“马瘦毛长”。  相似文献   

13.
<正>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许多报纸纷纷登上“网络快车”,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据统计,目前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内地报纸数量约300种,占全国报纸种数的13%左右,且呈专业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报纸进军网络“攻城掠地”,既是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延伸和扩张自身影响力,也是谋求优势互补,在更广阔的时空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相似文献   

14.
围绕《深圳商报》构建“大舞台”,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也积累了不少资料,有必要把它整理出来。 对“大舞台”的理解 报纸是传媒,是传播新闻的媒介,是发布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供编辑、记者和总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报纸自身”的舞台,凡报纸皆有之,  相似文献   

15.
朱立芳 《东南传播》2013,(8):134-136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加速了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身处其中的报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对于报纸而言,提升编辑的素养变得更加迫切。编辑更要注重强化信息加工能力,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做出独立的判断;发挥高水平的信息发掘与新闻策划能力;优化报纸版面设计,适应"碎片化"阅读需求;做好信息"把关人",用专业眼光加工信息;注重编辑自身人格的塑造与提升等。编辑素养的提升是增加报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皮”“毛”之理简单吗谈起“皮”与“毛”之关系,似乎人人都知道,甚至连一年级的孩童也能说出个一二三。说起报纸的质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似乎每个报人也都清楚。报纸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报纸自身的质量,它在“皮”“毛”关系中扮演着“皮”的角色。而作为报纸广告收入的大小及增幅的高低,基本上取决于这张“皮”之质量好坏。质量好的皮,自然“毛”扎得深,长得又厚又密;皮质不好,“毛”自然很难长好,或斑斑点点,让人想起阿 Q 的忌“亮”忌“光”的脑袋;或又黄又稀,病态十足,让人想起“瘦马长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从《燕赵都市报》的快速发展,探究市场化运作报纸的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文章认为,《燕赵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上的成功,证明了它的市场定位是明确的,市场运作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在报纸定位上,《燕赵都市报》立足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在营销定位上,《燕赵都市报》根据河北的特点和省级报纸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经营理念,立足省会,面向全省开拓市场;在发展定位上,《燕赵都市报》首创哑铃型报纸,创办了两个地方版。两张新报纸在冀东和省会地区推出后,与都市报通行版形成“哑铃型”发行模式,这在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中是一个首创。  相似文献   

19.
商晶 《新闻与写作》2004,(11):40-41
传媒记录历史,传媒影响历史,传媒也汇入历史。关于新闻与史的亲缘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谭嗣同的“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揭示了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章太炎认为,新闻作品须以事实为本,新闻评论要有独立见解,如此方足以匡国政而为史官取材;李大钊认为,“历史不应  相似文献   

20.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