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藜 《当代传播》2013,(1):19-22
作为美国新闻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回应,“透明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将新闻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的“偏见”公开呈现并接受公众检验.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透明性”既延续着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又以更具反思和更为开放的态度试图克服客观性的难题,尤其体现于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定.其实践使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有可能为变动中的新闻业与公众及民主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评价的矛盾分析 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选择是在价值冲突当中进行的。在选择过程中,其客观尺度和价值依据应如何确定呢?也就是说,如何对新闻传播行为在道德意义上进行判断与评价呢? 所谓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评价,主要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善恶与否作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报道者的道德责任。由于报道行为在道德价值上是可选择的,所以对这种职业行为作出善恶区分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对某一记者的职业行为(包括一篇具体的新闻作品)从其社会效果善恶与否的角度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实际上这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报道行为在道德意义上的可评价特点。这种评价通过对报道行为的道德肯定或道德否定两种方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着扬善抑恶的作用,促使报道者接受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规范,并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11)
本文聚焦新闻业报道样态变迁的两条脉络。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新闻业拥抱社会科学中量的研究路径。数据新闻进一步借由透明来宣示客观,透明性正成为客观性的新内涵。从新新闻到非虚构写作,新闻业则从文学范式转向拥抱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路径。非虚构写作与质的研究方法有三个共同的特征:在采访方式上,推崇在自然主义;在记者与受访者关系上,提出向受访者学习;在意义的生成阶段,记者要与受访者达成视阈的融合以求真正的理解。近四十年前,Weaver等学者倡导新闻业要拥抱社会科学,但他们只关注到量的研究路径对新闻业的积极意义,本文进一步提出非虚构写作实践中映射出对质的研究路径的运用,我们将其视作新闻业与社会科学的第二次联姻。社会科学应用于新闻实践,使新闻业日益具有走向理解知识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自律性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社会公德在新闻实践中的体现。新闻界的职业规约建立在普遍的社会伦理规范、道德规约基础之上。因此。社会公德与新闻职业要求是一致的。然而,新闻业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涉及社会各阶层利益,出于不同利益的考虑,一旦职业要求与道德或伦理之间发生冲突,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出现选择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5.
常媛媛  曾庆香 《新闻界》2020,(2):29-36,79
通过对三大央媒微信、微博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本质上是通过角色展演实现道德规训。一方面,身份建构的表征是角色展演,在角色展演中体现了基本的角色道德。另一方面,身份建构的旨归是形塑角色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技术规范。其中道德规训是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进行身份建构的基本逻辑。为进行道德规训,新型主流媒体主要采取了叙述事件和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身份建构的这一逻辑,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商娜红 《新闻知识》2005,72(10):22-24
美国新闻业的政党报纸时期和便士报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新闻自律职业意识。无论是出版还是批评,不过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运作和评价当时的报纸,尽管这些道德与后来的职业道德有渊源关系。到内战时期开始,新闻业发展逐渐有了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诉求,从业对职业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自觉过程。到20世纪初,记阶层成为一项独立职业(profession),新闻业和其他职业一样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伦理。正如涂尔干揭示的职业一般特征一样,“当个体共同拥有同样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二者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例,在这方面做些思考。一、明确两个基本认识记者首先是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个新闻人。新闻教科书上称记者是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从社会法律制度和基本的道德规则,记者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一些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诸如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公正正直等,这些道德准则与法律制度一起维持着社会的良性运转。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闻杂志人物报道运用视觉叙事结构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景观社会和社会场域构建的日趋成熟,新闻业的竞争也进入以符号为实质的感官媒体竞争时代. 对以视觉竞争为主的新闻杂志而言,人物报道作为传统视觉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体裁,是最适合运用叙事技巧进行意义传播和话语构建的深度报道类型.  相似文献   

10.
孙藜 《现代传播》2012,34(3):48-53
本文从"讲故事"的角度审视了新闻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角色——"想像的共同体"的建构与维系。论文通过对《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的分析指出,讲"好故事"意味着记者从报道对象中发掘戏剧冲突和人性因素,并以具体的、贴近受众生活的方式呈现。此种实践要求从业者摆脱对受众的匿名的、大众化想像,将新闻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关联。本文从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审视了"讲故事"的历史转换,指出新闻专业化作为新的社会纽带促进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可能会妨碍从业者对受众日常生活的接近。本文进而认为,通过讲故事展现新闻的道德力量,是新闻业回应现代社会整合难题的重要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制度伦理研究旨在考察制度本身的道德合法性问题。新闻制度伦理研究,旨在用道德哲学的方法来审视新闻制度的道德与否,或从人权伦理学视角去评析何种新闻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公民的新闻诸权,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新闻业成为真正道德的行业。新闻制度的道德水平决定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道德表现。道德的新闻业也需道德的从业者去实践,制度之善和职业美德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媒介的快速发展,新闻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新闻业中重要角色之一的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中有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加入到新闻记者行业,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精神的职业记者。但是,不断扩张的媒介权利和记者活动范围使得记者的行为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发生着冲突。1.新闻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报道突发事件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旦社会道德和专业需要之间出现了矛盾,新闻记者该如何进行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除了要将采编以及报道新闻的工作做好之外,同时还要积极的践行社会道德。但是现在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一些新闻记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抢现场在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下应该要比抢新闻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具有充分的认识,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树立起来,对人文关怀予以更多的重视,从而使自己的道德素养得以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方仁 《传媒观察》2007,(12):15-17
15年来刘畅几乎走遍了中国,从西藏的珠峰大本营到东海的苍茫海岛,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到新疆的边防,刘畅进行了很多的调查性报道。刘畅将新闻理解为是一种精神和生命的追求,作为一个记者说真话是一种天职。不欺骗公众、勇于揭示真相.是记者职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报道真相是履行记者责任的起码要求,他认为新闻人应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永葆一颗纯洁的心灵,尊重事实、还原事实,揭露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真相。记者的精神气质是:诗人般的激情、作家般的叙事能力、史学家般的客观理性、法学家般的公正公平及哲学家般的思考思辨。通过报道事实让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进步,是一种发自职业本能的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敲诈是指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以媒体曝光威胁、要挟当事人,从而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我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滋生利己主义,价值观离散使新闻业偏重经济效益,社会道德失范波及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新闻敲诈行为的发生和蔓延。新闻敲诈严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严重侵蚀媒体公信力,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混乱,我们必须予以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同时要不断完善新闻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消除新闻敲诈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王辰瑶 《新闻记者》2012,(10):77-82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闻报道,记者习惯于有意无意地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判断之上。而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实践出现了转变倾向,记者在报道中有意识地抑制报道的情绪性和从事实中过度推导结论的冲动,体现出"节制"报道的新闻叙述观。这既来自复杂新闻生产环境对报道者的"倒逼",也源于媒体人对事实复杂性的认识。其意义在于不仅能够促进不同群体间互相理解,也将保护新闻业自身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平稳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2):5-13
本文通过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深度辨析,以"客观性1.0"与"客观性2.0"为历史分期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对当前的美国新闻业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业以客观真实为原则组织起生产行为,这构成了新闻客观性的基础维度;然而,如何将记者本身的价值融入新闻生产之中,探寻一种更稳定、更具阐释力的新闻业,成为当前新闻业的另一核心任务。以这两种生产原则为基础,新闻业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并改善当前价值混乱、情感化的社会有所助益。文章进而提出新闻业应当在"后特朗普时代"的观念分裂中致力于坚持自身的专业信念。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新闻自律规范的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娜红 《新闻界》2005,(3):47-49
伦理道德与新闻业是不可分离的。因为新闻业的实践一直是以一套必要的伦理概念为核心的,比如自由、民主、真实、客观、诚实、隐私、责任和义务等。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没有哪个领域像新闻业这样有那么多的伦理规范的原因之一。这些规范的性质、功能和目的是什么?规范的内容体现了新闻自律的精髓吗?新闻职业人员的实践行为怎样受到伦理理论和社会价值观的检验和证明的?本文试图以英美新闻自律规范为研究对象对此加以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纵横》一九八六年第六期《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及其教育与修养》一文指出,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是由新闻职业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五个因素构成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任务和内容是:①提高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认识,使记者在认识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基础上,来衡量自己职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②培养道德感情。道德感情是对记者职业的荣誉感情、幸福感情,通过职业感情的培养,增加对职业工作的热爱;③锻炼道德意志。记者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战胜困难的信心、坚韧不拨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等;④树立道德理想。记者的道德理想就是忠于职守,把一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信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作为道德实体与其所属的职业个体之间有着复杂的伦理道德关系.进入一个新闻媒体组织,意味着进入一个具体的职业工作共同体,进入一个组织网络、规则、规范体系.新闻媒体组织的媒介品格、价值追求和新闻理想,在新闻实践中实质上要比个体工作者的道德表现更为重要.新闻业中最有道德的记者出自高质量的、有品位的新闻媒体.只有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健康的认同关系.媒体组织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道德主体,职业个体也才能成为真实的道德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