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刘瑞仙 《大观周刊》2011,(41):142-142
一、对传统语文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罗七仁 《大观周刊》2012,(2):149-149,129
阅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升学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有余而学生感悟不深,先生分析有余而学子品味不力,教师布置作业有余而学生联想不远,老师的指导有余而学生的创新不足。语文教学变成了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的过程。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接受和积累语文知识,重视语言的感悟和熏陶,着眼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感知、品味、联想、创新是学生语文阅读质量升华的"四力"。语文教师如果能提升这“四力”,再加之潜意识的训练,则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敏  于渊  尹少华 《大观周刊》2012,(31):198-198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一个智者,每一个学校,都要爰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我们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的产物,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被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冯菲 《大观周刊》2012,(16):223-224
语文教学课堂需要“预设”,而实际教学中往往被“预设”束缚,老师总是想法设法把学生“引”进“预设”中来,这就冲淡了课堂上师生真正意义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堂课的经历,让老师和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生成”带来的阅读教学的新境界。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预设,还要充分重视和巧妙利用课堂生成的种种机会,追求更加优质、鲜活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崔海娟 《大观周刊》2012,(14):211-211
借助“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实现教学目的,能大大节约教师的时闲.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魏宜霞 《大观周刊》2013,(1):124-124
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教师是否能教好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语言.顺利进人语言学习的大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谈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说”与“听”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说的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教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的训练”进行得十分扎实。  相似文献   

7.
王红玉 《大观周刊》2012,(24):234-234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姜绍湘 《大观周刊》2012,(9):256-256
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创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本文从物理教学中就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黄启勇 《大观周刊》2013,(12):204-204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千方百计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学生苦学、被迫学,甚至厌学,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改革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他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王建军 《大观周刊》2012,(15):218-218
我们知道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高中新课改实验成功.才能使数学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精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实质是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新课程的培训和学习.听取专家讲解和名师的课堂示范.结合我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交流并真心听取大家的教悔.  相似文献   

11.
杜杉 《大观周刊》2012,(4):186-186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j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7分析f.-I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j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多多呈现“动”与“活”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这里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袁会平 《大观周刊》2012,(49):227-227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必须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会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王霞 《大观周刊》2013,(4):150-150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荑的妙境,无疑会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4.
陈颖 《大观周刊》2012,(40):150-151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经验,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李学冬 《大观周刊》2011,(27):150-150
纵观语文教学,教师在教语文上尽管倾注了不少的情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往往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浓,收获不大,成绩总是提高不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费时费工,而收获颇少的情况呢?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给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发掘。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扮演成主角,学生始终都是配角,没有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相似文献   

16.
翟晓慧 《大观周刊》2012,(28):218-218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45分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好课堂教学,预设好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彻底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高效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会学、学会。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呢?几年来.我把自己对高效课堂的这种理解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渐渐的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想法,并进行了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7.
李萍 《大观周刊》2011,(19):191-191
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唱歌,却不怎么喜欢上音乐课。原因何在?一方面由于音乐课本中的乐理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灌输式的教育对部分原本不爱好音乐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课堂压抑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学是阅读的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抄板书。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满堂灌”式教学的牢笼.还未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9.
何兴忠 《大观周刊》2013,(12):138-138
本人从教三十多年,从农村中学到城镇中学,教过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学生,亲身经历了传统教育、第一轮义务教育试验和目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去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是:教师单一的“复述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限制并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这种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课堂形势发展的需要。眼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20.
刘军芳 《大观周刊》2012,(10):166-166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