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付征俊 《大观周刊》2012,(32):271-272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诀。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本来应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三种偏向:第一,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和问,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第二,先读后讲,读讲脱节,读时不讲,讲中无读;第三,课堂上学生读,老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读书活动缺乏指导。  相似文献   

3.
翟晓慧 《大观周刊》2012,(28):218-218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45分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好课堂教学,预设好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彻底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高效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会学、学会。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呢?几年来.我把自己对高效课堂的这种理解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渐渐的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想法,并进行了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4.
谢明伟 《大观周刊》2012,(34):297-297
应试与素质,造就了语文教学中的二难境地,课题“中学语文阅读课型研究”中提出的“10+X”课型系统,贯彻了新理念的精神,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以及正得到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打造有用、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这或可帮助我们走出这一二难困境。  相似文献   

5.
王君老师发表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6期上的案例文章《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里有这么一段实录,师生一起探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郑芹 《大观周刊》2012,(15):170-17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老师们应在课堂上狠抓“双基”,兢兢业业教学字词、实实在在注重学法引导、反反复复抓实朗读、扎扎实实训练读写、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以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俊 《大观周刊》2012,(45):324-32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有些老师则不然,学生死气沉沉,甚至有时气氛很紧张呢?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问题。语文教师要想讲好一堂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有较好的课堂语言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8.
“伟大”,在各种文字里都是极好的褒义词。笔者本名“邓天纵”、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喊“斩草除根”时,老师为了保护学生遂把我的名字改为“伟志”。待我长大以后,曾想改回原名,以便同姐弟在排序上保持一致。最终还是未改,其中虽然有不便的因素,但与恋“伟”之心也不是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许多中学都在实行“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教学特色,得到各方人士大力认可。笔者认为在认识“271”优势的同时应充分关注其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改善方法,以求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长青。  相似文献   

10.
郑华凤 《大观周刊》2012,(19):213-214
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是克服语文教学中种种弊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实践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对接”的现状是十分尴尬的:前一时期,受一切为了应试的影响,正如人们所批评的“语文教学只见‘语’不见‘文’更不谈‘人’,语文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技能操练。”充斥课堂的是技法的训练,把一篇篇好端端的课文掰碎了分析,嚼烂了喂给学生。而眼下则大力倡导“语文回归生活”,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本身没错),于是乎大家又千方百计密切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郑君 《大观周刊》2012,(51):314-315
一节数学课要想能值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们能主动参与.配合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动态生成.精彩纷呈。所谓的动态生成性就是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在预设范同内产生新的教学构建.新的思维拓展。这些的拓展是有一定的预设性.但是有些生成性的内容却不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者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在教学成果中.我们该如何控制好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其能为我们的教学做好充分的服务呢?  相似文献   

13.
孙波 《大观周刊》2011,(48):170-17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一切环节都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丽艳 《大观周刊》2011,(14):117-117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倡导生命化教育,“动态生成”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生成性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课堂上却出现了教师无视教学目标而放任自流以及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的两极倾向,教师曲解了“动态生成课堂”的含义,使课堂教学走入误区。本文基于这一现实,针对课堂教学忽略动态生成资源的做法,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观点,并警示广大教师不要走进动态生成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单龙飞 《大观周刊》2012,(23):192-193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更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马敏 《大观周刊》2012,(1):131-131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已渐行渐远,这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理念推动的结果.广大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中都在积极压缩“讲”的内容。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李淑丰 《大观周刊》2012,(26):209-209
这么多年来,小学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太高,我认为:教学的“低效”多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教材钻研得不透、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要么“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么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目标。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阮英 《大观周刊》2013,(11):196-196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目标的对立统一矛盾,应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通过总体预设,为生成作铺垫;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活化教学过程,捕捉生成。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骆小航 《大观周刊》2012,(8):294-294
“培养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如何结合语文课本对学生对行爱美情趣的培育,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丁向阳 《大观周刊》2011,(44):138-138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记录学生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体育课采用“活动单”教学具有很多优点,让学生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去探究、去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让体育课也具有实效性。在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贯串“有目的的活动”的思想、贯串期待的心理,体育课,让学生想到的不再是只是无聊地在那儿随便玩玩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