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媒介形态的产生发展影响着新闻形态的变化发展,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和壮大,是与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同步的,这种新的新闻类型体现了新媒介所带来的话语民主。然而从分散的网友评论晋升到大众媒介新闻的过程,意味着网友评论已经受到传统的把关人的控制与筛选。但无论如何,受众已经从单纯的新闻讯息的接受者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这是新的媒介形态影响下新闻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互联网文明历经了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资讯时代和基于社交的Web2.0互动时代后,迎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b3.0网络融合时代。与此同时,相对于报纸、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电子邮件和网站作为新媒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社会的潮流,比新媒介还要"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但在社交网络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新新媒介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本文在审视媒介会造成的伤害之后,提出一些防治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孙国钰 《青年记者》2012,(26):15-16
媒介环境以及新闻语言的内涵新媒介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传播媒介发展历史上,早就出现了新媒介的概念,比如广播电视对于印刷媒介而言就曾经是新媒介。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介主要包括互联网、手机等,也包括跨国的卫星广播和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的文字和音像等产品。目前在我国新媒介被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互联网和手机。而新媒介环  相似文献   

4.
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注入互联网思维。澎湃社论发挥互联网特点,在评论独家、内容深广、版面设计和受众互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威 《网络传播》2006,(8):50-51
评论在新闻媒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是一个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评论更成为使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网络评论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也远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评论,它打破了授者与受众的界限,也打破了正统文章与市井俚语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受众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媒介使用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互联网时代受众则主动参与互联网传播。受众网络媒介的使用——网络搜索行为和舆论生成、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在线搜索工具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发现对"PX项目"的搜索峰值总是和具体的PX事件相关联。环境舆论的生成与受众媒介使用之间出现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受众媒介使用与网络舆论生成之间的框架、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5年中国科学院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网络在中国已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从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媒介环境。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及时性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本文主要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新媒体中新闻互动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业务研究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改变着受众参与媒介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这就是参与式文化。面对参与式文化的挑战,以培养受众具备媒介批判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将会向以培养个体的新媒介交往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热潮的推动,互联网正在重构一个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互联网和各传统行业的融合趋势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生态格局,而4G手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以个体形式生产、流通、共享、反馈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其中,微信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平台型媒体,对舆论主体、舆情引导、受众参与、传播渠道、电子商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普及加速了新媒体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新媒介更具有实时性、便捷性等优势。为了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由此产生了融媒体的理念,并且得到了各界的关注。融媒体旨在利用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的提出也给新闻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4.
潘瑛 《当代传播》2004,(3):61-6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网站在向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的同时,也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评论体系。网络评论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对象。笔者拟从网络传播的特性人手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相比,相对而言网络评论属于新兴的评论形态,因此,在研究策略上,笔者将努力使研究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6):68-76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口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他们的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除了传统媒介电视使用会提高医患信任与广播使用会提高社会信任外,其它媒介的使用都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且传统媒介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需要改变"受难式"医疗报道框架观,应用建设性的传播方式重建医患信任。新媒介相比传统媒介,降低信任的方向与显著性不同,互联网与手机定制信息"线性负向"显著性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传统媒介在降低信任中基本表现为"U型",而且互联网比手机定制的影响力更大,互联网媒介需要从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逻辑转变,达成重叠共识以重建信任。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报业市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新媒介环境下党报的困境及发展机遇 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优势抢夺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受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环境.新兴媒体在时效性、信息量和互动性上的优势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同时,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媒介生态下受众与广告商媒介接触偏好的变化,意味着大众传媒被迫进入了与网络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互竞争的环境。谁能够理解、跟踪和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谁将从传播权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技术正逐步侵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媒介内容的空间概念淡化、时间概念增强.在新闻评论表达领域,党媒的评论选题和立意开始由传统单一的"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并存,同时开始规划"时间",占领用户的"睡前"时段.  相似文献   

19.
正加拿大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体、新媒体和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当媒介系统发展到数字时代,呈现出高速进化的状态,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报纸网络版、聊天室等是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罗·莱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当代最热门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脸谱网等则属于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媒体无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为典型的媒介样态。"自媒体"一词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专家丹·吉尔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题为"News for the Next  相似文献   

20.
万浩 《青年记者》2012,(23):21-22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网络出现至今,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业界和学界都将如今这个时期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虚拟时代或者信息时代.归根究底,这是一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是数字技术带来的E时代.对于新闻传播来讲,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它凭借着数字化、超文本、多媒体的特征,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独特优势,将无数受众的目光聚焦于门户网站、微博、博客、IPTV等由网络滋生的新媒介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